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8 12:52:22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11: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论据不足支持自己的论点,难以扳倒我的论点,便开口泼妇骂街,甚至私信辱骂,不和此等低素质之人一般见 ...
对啊,以地图直观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论点,才是正确、聪明的方式。才可以说服对方。地图所指的原是烟波浩荡的长沙湾古海,现经多年泥沙的淤塞,特别是经过围海造田运动,逐渐成为浅海及浅海滩涂地。下面准备发叶先生有关的文章。例如:长沙湾古海消失之谜。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13:18:16
本帖最后由 か空ぇ蕩く 于 2013-2-8 13:31 编辑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8 12:52 http://www.swsm.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啊,以地图直观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论点,才是正确、聪明的方式。才可以说服对方。地图所指的原是烟波浩 ...
饭箩洲,也就是地图所标出的坡冧洲,就在长沙湾内沿海,danjin网友连地图都没有仔细看过,凭主观及一本文学作品否定地理定义,实属放P,可笑可笑。如此水平,就连设立区人民政府和设立区管委会有何区别都不知,毫无常识,就敢于舞文弄墨,辩论不过便泼妇骂街,竟私信问我他发评论与我何干?有人意图把海陆两地变成山区,不和我有关和谁有关?大过年的,我都替他害羞。炮声大过原子弹爆炸,不要脸联安是他一家族辛苦开发600年,不知道danjin童鞋姓什么,给其联安他姓氏的家族看到会有何反应?童鞋这炮车大咯。
奉劝danjin童鞋,辩论不过人家麻烦回去洗洗睡吧。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13:40:40
本帖最后由 か空ぇ蕩く 于 2013-2-8 13:58 编辑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8 12:52 http://www.swsm.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啊,以地图直观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论点,才是正确、聪明的方式。才可以说服对方。地图所指的原是烟波浩 ...
叶先生长沙湾古海消失之谜将长沙湾描述为内陆出海河道,毫无科学根据,完全凭主观判断,地图上直观明确显示,长沙湾至今仍是一海弯,只是规模缩小,不存在海域消失之说,最多只能说是部分海域变成陆地或滩涂。
附:《长沙湾古海消失之谜》原文
宋元时期以前,海丰县大陆腹地有一泓面积约130平方公里的长沙湾古海,海面上岛屿胪列,波涛缥渺,帆影出没。故此,《海丰县志》曰:“是邑阻山带海,谷峒之幽邃,岛屿之萦回,与他邑特异。”“钜海则环乎东南尾闾,吞吐荡浴天日,形势若此,宜其盛大莫可胜纪也。”海丰县得名亦即因此。
长沙湾古海环岸有分属金锡都和兴贤都管辖的长沙港、青草港、南汾港、道山港、员山港,以及杨安都管辖的澳前港、蛋家澳、长港等小海港。其中以长沙和道山两港最为重要,是海丰县的门户港口,长期驻有戍军和筑有城堡炮台。古海湾是当时蛋民从事渔业捕捞的主要渔场和生活场所,也是盐船、商船的避风泊地和海上丝路的转运港,常有外国货船到此停泊。
古海湾的范围,西海岸线从百安半岛顶端起,绵延至东沃山、南山、大嶂山、石洲山、水踏山、田心山等山麓,即现梅陇、联安平原是古海的海底或是浅海滩红树林湿地。东海岸线从鸡笼山起,延伸至长沙、新村、青草、南汾、西河、拾河、三和、海头山麓,即现辰洲、亚洲至南汾、拾河之间的三角形平原地带,也是古海底或是红树林湿地。加上现黄江下游的出海江面,就是古海的范畴。从地图上犹可以看出整个古海的轮廓。其时海潮从长沙湾海门滚滚涌入古海,沿着道山脚下绕过鹿境岛,深入海丰县腹地直抵海城东郊的龙山脚下。明清两代海丰县城的南郊有不少咸田和鱼塭,咸田下面有古代层层堆积的蚝壳层,当地居民挑选同样大小的蚝壳建成颇具特色的蚝壳厝。存至今日的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兰巷吴氏祖祠将军第和建于明崇祯年间的河园黄氏祖祠等,整座建筑全用蚝壳垒砌而成。足可印证长沙湾古海的辽阔和物产的丰富。
海丰古八景之一“海门潮声”就发生在古海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海丰知县姚德基就用诗精细地描绘了古海壮观的场面曰:“怒涛恣肆鼓苍垓,叫啸殊音早暮来。倏昱干霄浑绝雾,奔腾动地浑成雷。蛟龙吞吐云中出,楼市依稀天半开。万里灵潮声不断,却如槎**蓬莱。”历史上古海发生的暴风和巨潮使环岸的百姓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屡见于如下的史书记载: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海水溢,浪高如山,须臾平地水深一、二丈,金锡、杨安二都滨海居民漂流淹死,不可胜数(《惠州史稿》)。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海潮暴涨,金锡、杨安二都死者以千数,户口告绝。(《海丰县志》乾隆版)。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大飓风,居民田禾多被伤损。十月飓风复作(《海丰县志》乾隆版)。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八日,飓风淫雨,半夜海水汛溢,浪高数丈,杨安都村落民畜淹没殆尽(《海丰县志》乾隆版)。
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三个洪涌盖梅陇”的惨痛事件。古海上频捷发生的风灾潮灾,使环岸群众蒙受巨大的损失。尤其在明末清初时的杨安都,海水淹过沿岸简陋的堤围,膏腴之乡,顿成泽国。因此逼使当地群众起来保护家园,梅陇“王坣”的建成,就是上述惨烈的教训促成的。
那么,古海是怎样消失的呢?据广东306地质队水文组鉴定:梅陇平原至后门一带农田地下的蚝壳层,从其壳质坚硬程度与烧化后钙质相似的分析,这些蚝壳层至多是不超过六、七百年至千年的遗物。因此可证梅陇冲积平原形成的时间近在三、四百年至千年间。也就是说,长沙湾古海西岸成陆时间约在300多年前至1000年内。明初,梅陇大嶂山至水踏山是一条弧形的海湾,梅陇平原是一派汪洋大海,浮漾着虎头洲、乌洲、燕洲、饭箩洲等岛屿。明景泰七年(1456年),南山冯姓始祖从东莞茶园迁到南山岭下,依山搭寮,捕鱼为生。其族谱载:“门前尽是渔帆,门外可泊舟。”邻近的番船头是当地渔船、番船(外国商船)靠泊的码头。这时期,因莲花山断裂带正处于地质活动的剧烈时期,使地处山下的杨安都沿海坡地逐年缓慢地抬升,加上来自外海的海潮与来自赤岸溪和大、小液河汇合的河流在此相顶托,大量的泥沙在弯曲的西岸淤积。退潮时出露成一大片滩涂和红树林湿地,引来当地农民和外地移民前来筑堤开垦。明嘉靖十八年,燕洲、饭箩洲等岛屿已跟陆地连在一起(见明嘉靖版县志舆图)。至明万历年间,莲溪何姓由归善县迁来,在乌洲炮台山丘上搭寮居住,供奉妈祖(现竹符妈祖乃原渔民供奉旧址)。清康熙初年,经过多年的开发,梅陇平原已建起50多个移民村庄,并建起了各自独立而接连的低级堤围。
但灾难还是频频光顾平原上的田地。清康熙五十七年农历五月廿八日深夜,海啸引发的洪潮席卷梅陇平原上的农田居舍,1万多农民葬身大海。史称“三个洪涌盖梅陇”。直至清康熙元年(1723年),举人吴位睦率领乡民修筑海堤。又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县令林寅“督民筑坣,斥田为坦”,重修加固“王坣”,才使梅陇平原免遭海潮之虞。经过当地农民多年辛苦耕耘,沿海10多万亩滩涂地改造成良田,连年丰收,至清乾隆时就有“杨安熟,海丰足”之谣,成为海陆丰著名粮仓,当时县志谓:“杨安一都,一望原隰,土壤肥沃,岁收倍于他乡。”
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在“王坣”外围修建西起东澳山,东至三江妈沿大液河北上至联安田心山止,长约25.7公里的东关联安围。也就是说,至迟在明末清初,约有12.5万亩的古海域成为陆地面积。现联安镇石角妈祖庙前,犹有成堆的海蚀状态的礁石,上面犹有藤壶等海洋贝类动物的残留遗迹。古海东南岸成陆的时间则比西岸晚了300多年。明初,长沙湾东岸海口处汪洋一片,鸡笼山、牛尾山、烟墩山尚是汪洋之中的海岛。据明嘉靖县志图所载,明嘉靖十八年,现马宫、浪涌、新乡等村镇所在地尚在海底。长沙是三面环海的重要军事港口和渔港,长年驻有戍军,置有长沙巡司管理治安。逮及明嘉靖末年,正处于莲花山断裂带地壳运动活跃期,陆地抬升,海水消退,马宫半岛突出海面,鸡笼山等从海岛变为陆地山峰,长沙港至牛尾山之间,出露了大片的滩涂湿地,移民开始进入这片海滩,搭寮捕鱼,垦荒耕种。明万历三年(1575年),于马鬃山下创建天后宫。与此同期,三和、梧围等村前退潮时也出露大面积滩涂湿地,但海水深度相对较深,只能围垦一部分有淡水源的滩涂为农田,大部分滩涂水面围堤建闸成为鱼塭。故此,虽然古海西岸已形成新的海岸线,但东南岸基本上保持原始的海岸线,海域的自然状态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辰洲、亚洲依旧是离海岸2公里外的岛屿,古海海域虽在西岸被大幅度缩减,但仍然不失辽阔浩荡的气势。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海丰知县姚德基禁示碑所载:“金锡都至杨安都隔一海口,金锡都居水之东,杨安都居水之西,水路二十里之遥。”就是说清初长沙湾古海东西两岸的距离达10公里。故当时海陆丰著名学者黄德景有“极目沧溟浸远天,鼍音隐隐度斜川”之诗句。
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红草镇南汾乡率先掀起一股“围海造田,向海要粮”的热潮,不久席卷全镇,沿海村庄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先后筑起了长3.8公里的海梧堤围(西闸至宫山),围垦海域3000多亩;长3.5公里的东风堤围(青草至辰洲),围垦海域1万亩;长3.8公里的东风外围(又称下围,辰洲水闸至新村),围垦海域5000亩;长5.9公里的海头山堤围(又称上围,东连海梧围,西通过辰洲山连接下围),围垦海域8000亩。这些堤围首尾相接,东起西闸,西至新村,全长13.5公里,总称红草堤围,环抱以三和村为中心的三角平原耕地2万多亩,养殖水面1万多亩。经此大规模的围垦,过去望不至边际的长沙湾古海变成黄江下游的延伸河道,宽度仅剩200多米,水面面积仅剩8.63平方公里;原在海中央的孤岛辰洲和亚洲成为海滨陆地。从西闸至鸡笼山的海岸线被缩短为36.9公里长。
综上所述,长沙湾古海消失的原因,有如下三点:一、地壳活动。长沙湾地处莲花山南缘,产生于燕山早中期的海丰断裂带经长埔、梅陇、新径沿红海湾沿岸延伸至平海入大亚湾。近几百年来断裂带的地质活动异常剧烈,发生了5级以上的地震3次,长沙湾沿岸陆地近期地壳运动以隆起为主,有陆地向海延伸的趋势。陆地抬高的现象可以从莲花山主峰的升高得到印证;上世纪六十年代,资料或地图标示莲花山主峰海拔高度为1336米,而近年则标示为1337.3米,30多年间竟然升高了1.3米。不仅如此,莲花山在远古时代也是海底。据当地多位村民和干部反映,过去上山砍柴曾在莲花山主峰和银瓶山主峰天池处发现了红树林和蚝壳、鱼蟹化石等。也同样反映了“沉东京、浮海丰”的历史演变事实。二、泥沙淤积。黄江、丽江、大小液河带来的泥沙在长沙湾西岸的淤积,是造就梅陇和联安两大冲积平原的重要因素之一。三、人力围垦。70年代初期,红草镇开展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工程,使长沙湾海域面积锐减为8.63平方公里,成为黄江下游的出海河段。这三大原因,就是长沙湾古海消失的谜底。
附地图直观长沙湾,同一地质时期形成的海域,经过自然淤积和人为填海,面积虽然缩小,水依然是海水,海湾依然是海湾,虽然变小了,但何来消失成河道?同样古老,为何缩小的地方是古海,现存的就不是古海?建议叶先生将文章题目改为长沙湾部分海域消失原因,古海仍然存在,未曾消失,只是缩小,而且地质变迁出海口淤积形成陆地,并不是什么未解之谜,本文看似精辟,却经不起推敲。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8 14:07:53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13: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叶先生长沙湾古海消失之谜将长沙湾描述为内陆出海河道,毫无科学根据,完全凭主观判断,地图上直观明确 ...
你被误导了!从而误会了叶先生文章的主题意思。与你所说的恰恰相反,叶先生正是以此海域是海湾驳斥某位将此海湾说成是丽江下游的谬说。请看下面从《再说御宴潭的位置》一文摘录的段落:
四、所谓“古代志书已明确记述御宴潭在丽江下流(游)即长沙海口。”
请问吴先生:古代志书哪一处明确记述御宴潭在长沙海口?吴福钦偷换概念,将古志书所谓:“邑南八十里为丽江浦,又名长沙海口”以及所谓:“御宴潭,县南百里,即丽江下流”两种不同表述概念的句子混合在一起,然后从中抽去“丽江浦”的概念,就变成“御宴潭在丽江下游,即长沙海口”之说,以达到其论证御宴潭在长沙海口对岸尖尾水闸的目的。至于古志书所谓的丽江浦(长沙海口),如果距县治八十里的话,那么,在县南一百里的御宴潭就会在长沙海口外的南海深处了,这是有悖于地理现实的。古代所谓距县城80里,不是按直线距离计算的,而是按县城到目的地的路程计算的,而古代道路多弯曲,与直线距离相差甚多。因此,县志所谓御宴潭在县南一百里的距离,是极不准确的说法。如果用古代志书所标明的距离,用现在的尺度来计量,就容易将在鹿境的御宴潭错定到长沙村或者梅尖农场去。吴福钦以上述古志书明显存在着地理常识错误的记载当作依据,来论证御宴潭在尖尾水闸,不是十分荒唐么?
五、所谓“梅陇尖尾水闸(原平安洞)入海处附近正是丽江下游。”
吴先生在确凿的地理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将尖尾水闸河流说成黄山洞河流是错误的,然而却又错误地将尖尾水闸注解为“原平安洞”。而且更为离奇地将尖尾水闸入海处附近指为丽江下游。联想到上述吴福钦否认鹿境溪是丽江等等言论,笔者忽然悟到吴福钦的真正用意。原来他竟将西闸外的三江口臆想为丽江的上游,将长沙湾古海当成丽江水道,这样他所认定的梅陇尖尾水闸入海处附近是丽江下游,即他所谓的御宴潭所在地就合情合理了。诚不知这种设想与明清地方志书、文献和《海丰县水利志》等有关地理河流资料以及现实地理状况等格格不入。如《海丰县志》就载明﹕“景炎三年(1278)…三月,文天祥屯兵丽江浦”,“八月,朝廷派钦差加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赐宴于丽江。天祥奉诏率师以海船运兵自丽江出东海湾。”东海湾是现海丰县与陆丰县交界河流东溪的出海口处,即大德妈祖庙前的海湾,至今当地居民犹称之。这就证明文天祥驻军丽江浦的御宴潭就在鹿境。因为从鹿境过宋溪入东溪很近,出东海湾才合情合理。如果御宴潭是在梅陇尖尾的话,文天祥的船队就会就近直接出长沙湾至后门的海口,而不必逆流绕远路从丽江鹿境然后出东海湾。不然,就很难解释文天祥的船队是从东海湾出海的古志书资料。
还有,上述资料均载三江口是龙津河(丽江)、赤岸河(黄江)、大小液三条河在此汇合结束入海的地方,也就是说丽江下游入海的地方。既然这是三条河流汇合流入海的地方,那么长沙湾古海就不是丽江水道,梅陇尖尾水闸入海处附近更不是丽江下游。根据众所周知的道理,潭和江是不可能存在于海洋之中的。因此,所谓“丽江在距县治八十里的长沙海口”和“御宴潭在距县治一百里”,或者说“在长沙海口的丽江下流二十里处”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即使按照明嘉靖版《海丰县志•县境图》(参见附图2)来看“出了谢道山三江口水道的图形就画成了海波纹状,直观地表达了长沙湾是海的范畴。其中浮漾在海波纹中的岛屿标明有神洲(辰洲)、乌洲(即吴福钦所谓“御宴潭”的所在地)、徐浪洲等。历代地方文献和两岸当地人均称长沙湾为海,没有人称为“丽江”的,其沿岸也称为海岸,没有人称为丽江岸的。例如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举人吴位睦在拜祭“三个洪涌盖梅陇”亡魂的有名《祭文》中说:“何其今岁戊戌年五月廿八日,不意龙王性怒……唤海神狂倒,鼓滔天之浪。”以及“痛尔有百千万之顷,时值沧海之变。”历代梅陇人均将“三个洪涌盖梅陇”灾害称为“大海潮”,没有人称为“丽江潮”的。清雍正十年海丰知县林寅所修的王坣,都称之为海堤坣,没有人称之为“丽江堤坣”的。笔者小时在长沙乡生活时,当地民俗均称对岸为“对面海”,坐船到对岸梅陇农场去称为“过海”。没有说“过江”的。吴福钦所一再强调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指出“长沙港……亦名丽江浦”,这同《广东惠阳地区地名志》所说的“村近处金龙山(鹿境山)南半坡有古迹圣井、御宴潭……”一样,都是照搬前人有关资料而不是原始资料,不足为据。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14:12:43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8 14: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被误导了!从而误会了叶先生文章的主题意思。与你所说的恰恰相反,叶先生正是以此海域是海湾驳斥某位将 ...
感谢指正。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8 14:19:46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13: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叶先生长沙湾古海消失之谜将长沙湾描述为内陆出海河道,毫无科学根据,完全凭主观判断,地图上直观明确 ...
请深入理解该文的意思。叶先生是说原始宽阔的长沙湾古海为甚么消失的历史原因,以此解释余远程主编的海丰县水利志所说的黄江出海河道之问题。而不是说长沙湾海域的消失。你要看他全部有关对此海域的文章。例如上面他举例所说的现长沙湾两岸人民犹说到对岸称为过海,而不是过江。就可说明他认为这片海域仍是海域的问题。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8 20:20:04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2-8 20:21 编辑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14:12 http://www.swsm.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谢指正。
长沙湾海域不仅过去是烟波浩渺的海域,纵使经过历代泥沙的淤塞以及上世纪60年代围海造田后,海域面积大大缩小了,但是,这片海域仍然是海域。叶先生自小就生活在马宫水产站及长沙村水产站,对那里的情况很了解。他说,过去海丰县各渔港尤其是马宫、长沙、南汾等水产站以及对岸的梅尖水产站,有很多职工都是联安壆头等村的人。这说明了联安人具备熟悉鱼产品的加工、收购等业务,而只有住在海边的人才能熟悉水产业务。因此长沙湾是海,这是无容置疑的。
多谢你提供详细的长沙湾地图分享。看来,你拥有海丰县的详细地图。我急需这方面的资料,有请你继续提供赤石镇、莲花山镇以及公平西坑与惠东交界的详细地图,发在此帖中,拜托了!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20:26:31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8 20: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长沙湾海域不仅过去是烟波浩渺的海域,纵使经过历代泥沙的淤塞以及上世纪60年代围海造田后,海域面积大 ...
现在的网络搜索很方便,百度一下海丰县地图或汕尾市地图,可以看到普通地图或者卫星实况地图,等一下我截图上来。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20:32:59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8 20: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长沙湾海域不仅过去是烟波浩渺的海域,纵使经过历代泥沙的淤塞以及上世纪60年代围海造田后,海域面积大 ...
赤石镇
赤石镇卫星地图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20:36:54
莲花山镇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20:38:48
公平西坑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20:41:11
部分公平镇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20:44:21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8 20:47:22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2-8 20:50 编辑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20:44 http://www.swsm.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已全部收录在案,多谢先生即时提供!祝春节快乐,诸事如意!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21:00:32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8 20: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已全部收录在案,多谢先生即时提供!祝春节快乐,诸事如意!
举手之劳,不必言谢。新春快乐。不过地图可能有差错,马宫港被标到鮜门镇下面去了。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11 12:30:43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8 21: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举手之劳,不必言谢。新春快乐。不过地图可能有差错,马宫港被标到鮜门镇下面去了。
清楚了!长沙湾出海口内,马宫是深海港,驻有深海渔民。可能标注时地图不够位置,而打字打到鲘门百安半岛上去。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11 19:16:02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11 12: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清楚了!长沙湾出海口内,马宫是深海港,驻有深海渔民。可能标注时地图不够位置,而打字打到鲘门百安半岛 ...
新春大吉,财源广进,身体健康,嘻嘻{:6_221:}红包拿来。哈哈
danjin
发表于 2013-2-12 17:02:37
本帖最后由 danjin 于 2013-2-12 17:09 编辑
か空ぇ蕩く 发表于 2013-2-7 22:53 http://www.swsm.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放你个P,从联安到梅陇都是海,再者说,深汕合作区隶属海丰行政区划。海丰将来还是不是隶属于汕尾市,这个 ...
海丰当地文史专家叶良方先生,在他的文史专著《山海探踪》第75页明明白白告诉我们,600年前联安优冲村前的饭箩洲已经成为陆地,明代海丰优冲乡第四代陈罄忠、联安翁厝村郑瑞简、唐厝寮唐开结三人保一方平安,力战肖杨吕叶四姓海盗,战马已经驰骋在联安平原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