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第二轮扶贫“双到”工作结硕果,3年投入扶持资金逾12亿元。在为期3年的第二轮扶贫“双到”工作中,我市被省认定的贫困村有164个,贫困户9786户、贫困人口46225人。陆河县被省认定为省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6个困难镇被我市确定为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镇。 3年来,我市投入扶持资金12.12亿元,平均每个贫困村投入738.8万元。贫困村帮扶项目4609个,落实到村资金10.91亿元;贫困户帮扶项目93043个,落实到户资金1.19亿元。164个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由帮扶前的平均每村0.79万元提高到8.43万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帮扶前的2493.33元提高到9150.1元。3年新增通村硬底化公路335.3公里,新增农田水利建设“三面光”水渠557.26公里,解决了74835户贫困户的饮水问题。此外,还帮助36447名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建设固定物业项目108个,建设水利、交通、学校等民生项目设施2439宗,建设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场所317个。 全市各级党政把扶贫“双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落实县(市、区)、镇(街道)、村三级“三责”主体责任,即: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分管领导主要责任、帮扶单位直接责任,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三业”并举促发展。首先是突出连片开发,集中资源“搞物业”。如深圳市驻海丰县工作组集中了25个贫困村的政府扶持资金3000万元,在梅陇镇建设扶贫奔康产业园,园区建成后,既可作为贫困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基地,又可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又如深圳市投资控股公司出资350万元,为陆丰市碣石镇桂林村建设了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有108个档口和24间铺面的肉菜市场,该项目建成后,保障了村集体有长期固定经济收入,起到了“一次性投入、长期脱贫”的帮扶效果,有效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其次是突出主攻方向,殚精竭力“扶产业”。如深圳市经信委帮扶陆丰市八万镇下葫村,打造占地800亩的“深两优5814”和“深优9516”超级水稻种植田、占地30亩的高产木瓜田,带动了该村61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再次是突出标本兼治,抓好培训“促就业”。 我市以推进“双转移”为抓手,突出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努力增强脱贫能力和致富后劲,利用各级党校、各乡镇设立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种养技术示范培训,让贫困劳动力掌握种养技能。3年来,我市共培训劳动力48007人,推荐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0888人。 同时,我市狠抓“美村子、盖房子、强班子”三大重点任务。为“美村子”,我市整合了交通、农业、水利、卫生、教育、扶贫等部门的资金,加大对道路、饮水、农田基建、产业发展、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3年来,共投入68536.58万元,完成了基础设施类项目2439宗,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为“盖房子”,我市克服资金、用地等各种困难,实现了省下达的贫困村住房改造任务全部通过验收,惠及改造户10052户,危房改造户均住上了新房。此外,有关帮扶单位还自筹资金对住房困难户的危房进行加固维修,3年间共有2341户住房困难户乐享安居。 为“强班子”,我市着力提高村“两委”干部的整体素质,发挥其在脱贫奔康中的带头作用。每年组织一批贫困村干部到深圳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如深圳市驻海丰县扶贫工作组联合海丰县组织部、海丰电大,投入40万元开设了村官素质提升大专班,对50名村官进行系统化的行政管理教育。全市各地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把一批农村能人选拔到村“两委”中来,通过一系列村级组织建设,切实提升了农村基层活力。 自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来,深圳市帮扶单位带着责任和感情,全力推进各项对口帮扶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3年来,共投入帮扶资金7.74亿元,通过倾情帮扶,平均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15万元以上, 贫困户年人均纯收人达到9150.1元。(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卓科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