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炫 发表于 2016-2-17 22:42:43

2015年黎明书院“我的家乡”征文比赛三等奖文章

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16-2-17 22:44 编辑

             回忆炊“甜粿”的故事

         炊“甜粿”是家乡人过年前的一种民俗活动,这种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人们往往把“甜粿”当作是一种象征吉祥的美食。所以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炊“甜粿”的材料,尽力把“甜粿”炊成功,取一个生活甜甜蜜蜜的好意头。这正如清朝诗人所写的: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埝。
    炊“甜粿”的材料需要有:糯米粉、糖、木柴(烧火用)、油。需要的工具有:大灶、大鼎、铁鼎盖、“甜粿”鐐、水等。以前各家各户都是自己炊“甜粿”,市场没有现成的“甜粿”可卖,所以要炊一床“甜粿”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每家人都有一个炊“甜粿”的故事呢!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物资匮乏,购买东西都是需要证件的,买大米要粮票,买糖要糖票、买油要油票,所以当时每家人都有许多证件,有人戏称为“三十六证”。我家当时有八口人,父亲想准备炊一个12斤大床的“甜粿”,这样才够全家人吃用。他除了得到生产队分配的粮票5斤糯米,还欠7斤糯米,怎么办呢?他后来想方设法托亲戚朋友到外地籴了8斤糯米回家,1斤计划用于做糯米圆,年初一可以敬拜众神和祖公。他同样想办法买回了12斤蔗糖和需要用的木柴、油。
    炊“甜粿”和做糯米圆,都要把糯米踵成糯米粉,主要是先把糯米洗干净,然后用清水泡浸一夜,再把水去掉,装在槎箕漏水,水滴干之后就可以拿去踵了。当时是没有机器来辗的,只能是靠人工进行操作。工具就是用对堀来踵,这往往需要两个人的配合,一个人在上面拉对堀槌绳、蹆踏对堀槌榜,一个人在下面放糯米被对堀踵,旁边放一个大箶簳,把被踵粹的糯米用筛斗来筛,筛出来的粉就在箶簳里积集起来。有一次,我到对间来看踵糯米,只见大姑母边拉对堀槌绳边踏对堀槌榜,脚无闲手无歇,汗流满面,二姑母在下面用筛斗筛糯米粉,两手不停摇动,粉灰乱飞,她的头发被蒙上了一层白米灰,大姑母手拉对堀槌绳、蹆踏下对堀槌榜时,会发出“咦吆”的声音,放下对堀槌绳、对堀槌榜时,会发出“咚”的声音,这样在对间里“咦吆”、“咚”的声音是那么有节奏……后来我父亲出海归来就替换了大姑母,我姐放学之后也来帮忙筛糯米粉,我看了这热闹的劳动情景,也手里痒痒的,就去帮父亲拉对堀槌绳。这样进行了将近三个小时,好不容易才完成了踵糯米粉的工作,这时还有其他人家排着队准备继续踵糯米粉,因为当时的劳动工具有限,所以只能排队来进行了。我父亲当时笑了笑说,这是无工想吃幼粿啰,……意思是太麻烦了。
    我家有了糯米粉等材料之后,父亲在炊“甜粿”的前一夜,就先捇“甜粿”浆了。他用一个大木桶,把糯米粉放进桶里,留一些调配备用,然后把煮好的糖水倒进木桶,用手搅拌,这个需要用力捇,搅和之后,他用手把“甜粿”浆从上往下倒,说是看水分是否足够,如果“甜粿”浆断断续续不流畅,说明水分不够,就该再加些水,把它调配好就放在木桶里让它行一夜,第二天就可以装进“甜粿”鐐开始炊了。
    父亲出海捕鱼去了,第二天上午,在家的伯父先扎了四个稻草圈,我一问才知道是要用来稳定“甜粿”鐐,不让它碰撞铁鼎的,伯父用花生油抹了“甜粿”鐐之后,把它放进大铁鼎里,用稻草圈垫着,然后我帮忙把木桶里的甜粿浆抬起来倒进“甜粿”鐐,伯父往鼎里加足了水,盖上铁鼎盖,周围铺上布条之后就开始生火炊“甜粿”了。“甜粿”好吃功夫多,从下鼎到起鼎,一般往往需要炊10多个小时,期间需要多次往灶里加柴火,往鼎里加水。
    寒冬腊月,天气冷,我喜欢观看炊“甜粿”的过程,看那蒸气腾腾,听那咕咕的水滚声,可以感受到温暖,体验到年气氛围,心情愉悦。下午时伯父往鼎里加了水,说要到外面的厕所方便,叫我看着灶里的柴火,柴不够就往里面加些,他再三提醒我要用铁夹操作,我当时不以为然的应承。伯父出去了好一会,我看见灶里的柴火已经不多了,就夹了几支进去,谁不知一紧张铁夹竟然带了一根燃烧的柴火出来,看到火苗乱串的柴火,我心慌手乱,不知所措,那燃烧的柴火差点引燃了堆在灶外的木柴,正在千钧一发之际,恰好伯父回家了,他用水泼灭了灶外燃烧的柴火,我当时被吓得脸青汗流。伯父见状就安慰我说炊“甜粿”旺灶是好事情。……
    那年,我家炊的“甜粿”真的颜色好看,吃起来很甜!至今仍然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作者:罗小旋


(版权归黎明书院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否则追责)

水仙花 发表于 2016-2-18 10:58:28

甜粿好吃!

双飞燕 发表于 2016-2-18 11:36:25

赏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年黎明书院“我的家乡”征文比赛三等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