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炫 发表于 2016-5-16 14:03:45

郑祖禧传奇故事之四《南下勤王,随兄转战》

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16-5-16 14:31 编辑

                     四、南下勤王,随兄转战
    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军大兵压境,很快就攻入福建,隆武帝朱聿键被俘,郑芝龙投降了清军。这时郑成功只有二十二岁。他痛心于国破家亡和人民苦难,便举起了“反清复国”的大旗,郑成功和郑祖禧带领将士们乘船到达南澳(今广东南澳县)招募军队,向清军进行反攻,郑祖禧和其他将士们团结奋战,英勇抗击清兵,他们后来占领厦门(原名“中左所”,后来郑成功改名为“思明州”)做为抗清根据地。接着又带兵攻克漳州(今福建龙溪县),福建人民纷纷聚义响应,就这样郑成功和郑祖禧的军队中拥有了大批福建籍的“子弟兵”。    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后,他坚强不屈,誓不投降清朝,最后绝食而死(隆武帝朱聿键是南明王朝比较有骨气的帝皇)。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主。按照明朝当时的继承制度,皇位应该由明神宗的直系男性后裔继承。而当时明神宗的男性后裔只剩下朱由榔一人。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十八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拥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1647年改纪元为“永历元年”。    1647--1648年,郑成功和郑祖禧带领义军攻打东南沿海的清军据点,扩充军队。当时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队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军阀。与这些地方势力相比,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着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派人向郑成功传旨,册封他为“延平王”(郡王),从此亦有人称郑成功为“郑延平”,郑祖禧自然也就被人们尊称为“王妹”。    永历三年(1649年)四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郑祖禧奋勇争先,作战英勇,他们除打击闽南清军外,也中沿路上收服各地的城寨作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郑成功和郑祖禧的南下军队从清军手里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也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山寨。七月,“郑家军”攻打福建诏安不利,于是就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到九月时,又先后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进一步扩大抗清根据地。郑成功和郑祖禧的南下征战,收缴了许多粮食和金银珠宝等物资。 明永历三年(1649年)十月,郑成功奉命率军南征,郑祖禧跟随哥哥南下转战各地,在战斗中,她英勇善战,充分发挥自己的“金刚罩身剑术”和轻功,郑祖禧指挥的船队所向披靡,多次打败清军船队。当时,清军许多战船的帆布绳被郑祖禧巧运轻功用剑划断而不能行驶,船中的清军将士成为郑祖禧南征军痛打的对象,就这样郑祖禧南征军收缴了不少器械和军事物资。郑祖禧勇冠三军,立下了许多战功,受到三军将士的尊重。郑成功南征军攻下粤东沿海多个地方,割据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寨,确立义军的征粮基地,招收农民军多部。永历四年(1650年)初,郑成功留部分兵队驻守粤东一些重要港口,继续筹措粮食,作为日后东征台湾之用。郑成功自己亲自率领大军回师福建,妹妹郑祖禧一同班师回福建,后来用计攻取厦门、金门,郑成功军队的声势大振,当时他的部队的人数扩充到近10万人,分设左、右、前、后、中五军。郑成功的抗清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东南沿海一支重要的反清力量。    据杨英在《先王实录》中记载:清顺治七年,也就是永历四年(1650年)十月,清将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率满骑数万人进攻广州。南明政权不堪一击,永历帝由肇庆准备逃到广西南宁,他下旨急派远在福建的郑成功前来勤王。    郑成功受永历帝之命再次起兵南征勤王,永历四年(1650年)十一月,郑成功命郑芝莞(其叔父)留守厦门,自己带领大军跟妹妹郑祖禧一起由海道赴粤救援。当年农历十二月,郑成功的水师抵达广东揭阳,与郑鸿逵(其叔父)会师。他们在潮州府南澳港进行了必要的行军补给,研究行军路线和救援的方略。永历五年(1651年)农历正月廿七日,郑成功亲自率领战船一百多艘,从广东省潮州府南澳港出发,向西南沿海开进。郑祖禧随军前行,郑成功南征的水师,经过几天的海上行军,郑成功和郑祖禧南征勤王军船队进入陆丰县管辖的碣石卫海防要地白沙湖(现属红海湾区),郑成功看到白沙湖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重要军事港口,他便与妹妹郑祖禧和一些重要将领商量之后,就决定在白沙湖畔的湖内海埔墟一带(狮山)安营扎寨,进行休整补给,时间近一个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郑成功和郑祖禧南征勤王军水师在休整期间,军队将士按计划在白沙湖的海面进行海上列阵训练和剑术、拳术等十八般武艺的操练。郑祖禧经常在军营中带头示范,训练、提高将士们的作战能力。她这时的剑术练到了另一个高深的境界,只见她纤细的玉手把握佩剑,手一挥舞,寒光耀眼,剑气逼人,在阳光的映照下,罩在她身上的剑光闪闪,真的像佛教里的“金刚”一样,光彩四射,特别是她上乘的轻功加上这剑光,只看见郑祖禧在船上,一会在这里,一下子又在那里出现了,像捉迷藏似的。郑祖禧一会在战船的帆布上面挥舞剑术,一会又回到船的甲板中舞剑,总之,郑祖禧在船上真的是穿梭自如,上下漂移,她优美的剑舞与娇美的身姿,博得了观看将士们的一阵阵喝彩声。就这样,美丽的白沙湖增添了南征勤王军将士们体现出来的演练秀色,并且在这里的民间中流传着三百多年前有关“金刚妈祖”的美谈。    白沙湖在古代确实是一个兵家必争的重要军事港口。明、清的历史资料都有记载介绍,例如:《广东通志》(海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碣石卫一寨,殆又甚焉,碣石汛惟白沙湖可泊船。据明朝嘉靖版《海丰县志》(海防图)介绍:捷胜所城(今汕尾市城区捷胜镇。捷胜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即1395年)设在海滨,外有白沙湖、遮浪角,皆可泊舟。又据清朝乾隆《陆丰县志》记载:本寨(指碣石卫)兵船六十只……冬春泊田尾洋,夏秋泊白沙湖,哨罗长沙一带,西至“大星山”(今广东惠东县平海镇附近。古代设平海卫,平海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成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平海建城设所后,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设有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    白沙湖在古代又是一个国际商港。据明朝嘉靖《海丰县志》(山川)记载:“白沙湖距邑东一百五十里,多番舶居之”。这个“番舶”就是外国或者外地船只的意思,“多”一词就形象地概括了当时外国或者外地船只的数量。据广东省考古专家最近的考古研究发现,白沙湖在历史上曾经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港口。难怪当年“国姓爷”兄妹在这里屯军休整,留下圣迹,这些都有力地印证了白沙湖在当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郑成功和郑祖禧的南征勤王军经过白沙湖,在这里留下了历史遗迹,例如“国姓井”、“祖禧庙”……这些成为今天游客骚人们观景吟唱的好场所。
                                     黄必增写于2016年5月                              联系邮箱:hyhbz2007@163.com                              (未经本人同意,请不要转载)














地方历史 发表于 2016-5-17 14:30:08

东方红日 发表于 2016-5-16 19:32
作品欣赏了。

值得学习和欣赏

东方红日 发表于 2016-5-17 20:05:10

大地恩情 发表于 2016-5-17 18:54
大清帝国康乾盛世也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打打杀杀没什么看头,
能不能创作点别的,更能突现主人 ...

这个也许是楼主根据历史的事实来写的,因为南明王朝时代确实很乱,所谓“乱世出英雄”,希望下来的故事更加精彩。

双飞燕 发表于 2016-5-17 12:59:20

欣赏佳作

故乡 发表于 2016-5-16 18:35:57

作品写得好,欣赏了,希望有更多的精彩故事。{:5_142:}{:5_142:}{:5_142:}

地方历史 发表于 2016-5-16 15:51:30

国姓爷,不简单

飞过日 发表于 2016-5-16 15:54:54

{:5_142:}{:5_142:}

渔夫子 发表于 2016-5-16 17:00:02

{:5_142:}

故乡 发表于 2016-5-16 18:42:51

“国姓井”三个字很清晰,值得研究的地方。

东方红日 发表于 2016-5-16 19:32:28

作品欣赏了。{:5_142:}

东方红日 发表于 2016-5-17 12:49:08

顶一下好帖。

地方历史 发表于 2016-5-17 14:29:44

最后为什么失败

地方历史 发表于 2016-5-17 14:29:56

东方红日 发表于 2016-5-17 12:49
顶一下好帖。

非常不错{:4_102:}

地方历史 发表于 2016-5-17 14:30:22

故乡 发表于 2016-5-16 18:42
“国姓井”三个字很清晰,值得研究的地方。

有机会要去考究一下

水仙花 发表于 2016-5-17 15:39:02

赏读

大地恩情 发表于 2016-5-17 18:54:08

大清帝国康乾盛世也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打打杀杀没什么看头,
能不能创作点别的,更能突现主人翁圣洁和光辉的。

故乡 发表于 2016-5-18 22:12:45

地方历史 发表于 2016-5-17 14:29
最后为什么失败

这个需要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历史经验。现在发生的一些地方“大事件”,官方和民间都是需要进行总结经验的。例如:东洲“126事件”、陆丰“乌坎事件”、“三甲造毒事件”等,官方和民间都是需要进行总结经验的,吸取历史经验,避免悲剧的发生,这样地方才能更好地发展。

硕炫 发表于 2016-5-29 18:25:48

地方历史 发表于 2016-5-17 14:30
值得学习和欣赏

感谢你的关注和鼓励!{:handshake:}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郑祖禧传奇故事之四《南下勤王,随兄转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