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公寓的群租房:能听清隔壁电视里台词
原标题:藏在“公寓”里的群租房:楼间距不足一臂之宽 一场全面的安全隐患大排查,让人们开始讨论,出租公寓能不能租?昌平史各庄地区是北京的城乡结合部之一,也是出了名的出租公寓扎堆地。几十公里外的一场大火,表面平静的村子已经暗潮汹涌,租客们心知肚明,那些挂着“公寓”名头的简易楼,实际就是群租房的“变种”。 名为公寓的群租房 “前一秒,看着路过的咖啡店、电影院,你觉得这里是大都市;后一秒,走过水泥砌的‘偏门’,村里望不到边的低矮楼房和路边的简陋小店又在提醒着,你还没离开当初的小县城。”这段话,是租客小景日记里的一段,形容的便是“史各庄村”。 租客习惯叫这里“史各庄村”。其实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地铁昌平线生命科学园站北侧的史各庄地区,其实是史各庄村、东半壁店村和西半壁店村三个村子连片而成。从地铁昌平线生命科学园站A口出来,步行约1公里,经过现代化的永旺国际商城,便可到达村子的最南端。 史各庄村究竟住了多少租客?这是个没有人能回答清楚的问题。在这里住了5年的小景只知道,某一天村东头拆了一栋楼,过两天村西头可能又新盖了一栋楼,来来回回,村里的楼还是密密麻麻一眼望不见边。“反正水泥石灰砌就的楼,盖起来也特别快。”每一栋楼,就是一个出租公寓,从二层到五层不等,每层通常都能住上十多人,每个房间的格局也基本相同,不到10平方米的单间,房东配一张床、一把桌椅,月租金基本在900元到1000元之间。“名字叫公寓,你也可以说它是群租房,隔壁若开着电视,我连台词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小景说,最开始,来史各庄村租房子的都是年轻人,租金便宜的村子是大家在城市奋斗的临时歇脚处。从去年开始,口音各异的老人也开始在村里出现,都是被孩子从老家接来负责照看孩子的。 6间房共用3平方米卫生间 昨天中午,记者再次走进史各庄村。和3年前相比,这片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区域还是受到了科技浪潮的影响,骑着摩托车的外卖小哥在狭窄的街巷中穿行送着午餐,鳞次栉比的路边小店也都贴出了可接受微信或支付宝支付的提示,而每一栋公寓的门口,老式的大铁门上也都安装了现代化的门禁系统。但村子的样貌并没有变,狭窄的道路还是只能供两辆三蹦子并排穿行,垃圾和建筑材料随处可见,一栋楼和一栋楼之间的距离也依然维持在1.5米以下,最近的楼间距目测只有约20厘米——胳膊没伸直,就能摸到隔壁楼的墙。 三一公寓、和谐公寓、如家公寓……这些原有的公寓名牌虽然都被拆除,但房屋出租的广告依然随处可见。“现在不流行挂名字了,租房子么,有没有公寓名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现在只有转租的‘二包’才挂公寓名。”一位自称是村里人的房东,看到记者在四处寻找招租广告,便主动走近攀谈了起来,说他有公寓单间出租。 跟着房主,记者来到一栋两层的不临街自建小楼前,只见一个黑洞洞的大门通向外面。从大门走进去,狭窄的楼道两边分割出了一个个单间。记者看到的那一间,建筑面积大约6平方米,摆下一张单人床和一个小书桌后,基本没有活动的空间。一层楼的6间房,共用一个不到3平方米的蹲坑式卫生间,卫生间门口还摆放着废弃的煤球炉。“现在村子里都不让冬天烧煤取暖了,说是怕有危险。”房主反复强调,虽然小楼里并没有暖气和热水,但优势是价格便宜,每月租金只要500元。 随后,记者又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发现每一个招租的公寓都和这一家差不多,不同的是有的公寓提供供暖和热水,但需要租客另外交纳供暖费,月租金也相对贵一些,起步价要1000元。 赵莹莹 来源:北京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