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巨变前夜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引起市场强烈反响。在笔者看来,中央此次表态传达了不走刺激房地产老路、调控逐步常态化的明确信号。事实上,5月份以来决策层已经开始了收紧房地产融资的又一轮监管动作,如银保监会23号文涉及诸多规范银行和非银(信托)地产前端融资的内容,6月底多家信托及银行机构被监管约谈或接受窗口指导,国家发改委也接连发文对房企海外发债进行规范。
显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仍然至关重要。什么原因促使调控再次收紧?未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如何把握?
一、楼市“小阳春”后的基本面及调控政策观察
今年春节以来,尽管“房住不炒”的调控思路并未改变,但各地调控整体趋缓,同时受益于一季度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出现了一轮刚需主导市场的房地产“小阳春”。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部分热点城市出现了上涨较快的现象,住建部4月19日和5月18日分两批对苏州、佛山、南宁、大连等10个累计涨幅较大的城市进行了预警提示;随后各地根据“一城一策”方针,调控步伐明显加快,除房价以外,针对土地市场、限购、房贷利率、税费等多个方面密集出台调控政策收紧房地产市场。5月份以来,房地产销售有所降温。
库存方面,尽管狭义库存(商品房待售面积)仍在下降,但广义库存却在近期抬升。笔者使用累计新开工面积扣除累计销售面积得到广义库存面积,并以此计算广义库存增速,结果显示自2018年10月份以来广义住宅库存即回归正增长区间,且增速整体呈现出加快的趋势。究其原因,2017年以来房地产施工和竣工面积持续处于背离的状态,前者正增长、后者负增长导致建设周期拉长,从而加大了广义库存的压力。在笔者看来,拉长建设周期或是房企在调控政策收紧、现金流状况恶化等因素下的主动选择,在此情况下,广义库存无疑能更好的反映真实情况,随着销售降温以及竣工面积的回升,未来的库存去化可能面临较大压力。
此外,今年以来一枝独秀的房地产投资也有所放缓。4月份的高点之后,1-6月份累计增速已降至10.9%,尽管仍然保持两位数,但后续的高增长或难以为继。原因在于,销售降温、回款降速的情况下,前期推动投资高增长的新开工及建安投资增速近期均有所放缓;而近期融资环境收紧不仅影响新开工,还将遏制房企拿地。
事实上,土地拍卖市场火爆正是当前监管收紧房企融资端的导火索。受益于一季度整体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小阳春”销售回暖,房企一季度资金状况整体有所改善,部分房企拿地激进。二季度包括武汉、成都、宁波在内的多个城市均拍出“区域地王”或“准地王”,三线、四线城市土地拍卖市场也火爆异常,河南南阳等多个地级市拍出“地王”;数据显示,100个城市土地成交总价累计同比已经从3月份的-11.9%上升到6月份的17.1%,而成交面积增速则仍为负值,从而大幅推高了成交总价和楼面均价。
考虑到土地价格与房价高度相关,在宽松货币环境之下,近期房企违规融资拿地等乱象有抬头之势、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监管出于稳定市场预期的目的,出手调控并不奇怪。
二、融资调控收紧影响几何
5月份以来,监管政策的收紧,使房地融资端在今年整体呈现出由宽松到紧缩的态势。而笔者对重点融资渠道的观察结果则表明,本轮调控的力度整体较强、规范内容也较全面。具体分析如下:
银行信贷方面,与前期销售和拿地的热度相关,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增速在3月份以后均有回升。此情况下,各地对于按揭贷款的调控实施较早、且仍在持续收紧,调查显示,样本银行中,5月份、6月份上调房贷利率的比例明显增加,自去年四季度起整体下行的房贷平均利率也在5月份见底、6月份小幅回升。此外,虽然针对国内贷款的效果尚无法从数据上观察到,但7月10日银保监会已对向部分房地产贷款较多、增长较快的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控制房地产贷款额度,预计压力将很快传导至房企。
信托融资是本次规范的重点,7月8日银保监会通过窗口指导对个别房地产信托提出5点合规要求,多地银保监局也迅速跟进、召集辖区内信托公司开会并进一步对地产信托融资提出要求。原因在于,过去几年投向为房地产的新发行信托占比逐渐提升,用益信托网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平均达到40%以上,而今年二季度增长较快,6月份这一数字已超过48%,这意味着房地产在所有信托投资领域中占有绝对优势,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其他领域的金融资源;此外,信托作为房地产企业的重要表外融资渠道,长期存在突破监管要求、提供资金违规拿地的乱象,是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重点规范的领域。
房企发债有所放缓。境内债方面,1-4月份的放量发行之后,近期不仅发行量有所减少,净融资额在5月份出现缺口、且呈现逐月扩大的趋势。此外,针对不同评级的房地产3年期信用债,笔者粗略估算了加权平均利率,结果显示融资成本也呈现出整体上行的趋势。
此外,海外发债也在收紧。需要指出,海外债务在房企债券融资中占比不低、净融资额也较大,政策收紧或将对房企资金链带来较大考验;目前海外发债的融资成本已出现上升,7月中上旬美元融资平均利率已经高达8%,最高甚至达到15%。
三、未来须高度关注房企资金端风险
可以预见,政策收紧的确定趋势下,房企今明两年在资金端将面临较大考验。债务集中到期的压力不容忽视。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将有至少超过万亿元人民币的房企境内和美元债到期;房企融资出现分化,部分房企生存压力凸显,尤其是中小型及原本就存在经营、财务问题的房企,7月份中海地产与泰禾集团海外发债成本的巨大差异很能说明问题。
尤其“左手拿地、右手融资”的高周转模式也面临考验。以新城控股为例,7月份以来为缓解现金流紧张,该公司已在出售项目公司股权,股价也应声大跌。
四、未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如何把握
综上所述,短期内监管出于降温土地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对房地产融资政策再度收紧,已经显现出效果,而对未来房企资金端的考验值得持续关注。长期来看,如前文所说,本次政治局会议的表态信号意义明确,房地产调控正向常态化乃至长效机制迈进,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事实上也必须如此。多年以来房价屡控屡涨,房地产业积累的高杠杆风险已经成为稳增长的拖累,近期市场上已多有房地产业处于周期末端的声音;此外,房地产业过多挤占实体信贷资源,正如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所说,“必须正视一些地方房地产金融化的问题,全社会的新增储蓄资源一半左右投入到房地产领域,一些房地产企业融资过度挤占了信贷资源,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降低,助长了房地产投资投机行为”。在此背景下,未来高层更多考虑的是处置房地产业高杠杆风险、以防风险来保障稳增长,同时降低其投资属性及对实体产业的挤出效应。
在笔者看来,本轮调控表明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巨变的前夜。未来在推进长效机制建设的同时,如房地产税能加快落地,地方与中央的财权、事权能够尽快理顺,将从根本上去除土地财政的顽疾,中国经济也将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沈建光系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张晓晨系京东数字科技宏观研究员)
来源:证券日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汕尾市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