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31年来,汕尾人越来越幸福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建市31年来,汕尾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着从穿得暖和到穿出品位,饮食从吃饱肚子到吃出健康,居住从瓦片遮头到住得安心,出行从徒步跋涉到日行千里……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看得见——获得感持续提升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布匹、肉类等都是凭票供应。老式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再加上收音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三转一响”,拥有这些物品曾是人们的梦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特别是建市以来,汕尾人民的生活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 食品消费从匮乏到富足——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和蛋类消费量比1956年增长2.9倍、2.2倍;人均奶类消费量比1985年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和蛋类消费量分别比1954年增长5.2倍、9.5倍;人均奶类消费量比1983年增长8.9倍。衣着从穿暖到穿美——服装的品牌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比1956年增长53.6倍;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比1954年增长82倍。 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非常有限。如今,不仅彩色电视机、冰箱在城乡居民家庭普及,移动电话、计算机、汽车也走向寻常百姓家。2018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43.1部、计算机73.1台、汽车41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57部、计算机26.9台、汽车22.3辆。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新中国成立前,国家积贫积弱,人民贫困如洗。上世纪50至7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精准脱贫政策陆续出台。汕尾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汕尾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 摸得着——幸福感不断增强对于生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看场露天电影都算奢侈。“晒谷场高处的两棵树,挂起白底黑边的幕布,音乐响起,场上的孩子们抱着板凳围在放映机周围,等待那一束光从放映机里射出。”回忆起50多年前看露天电影时的场景,张林老人至今难忘。新中国成立初期,汕尾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影院等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末,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3%。看场电影之外,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也成了现代人的生活“标配”。旅游业又被称为“幸福产业”,是生活从温饱到日渐富足,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如今,生态游、红色游、亲子游等日趋火爆,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充实。 靠得住——安全感逐步筑牢“旧社会,有钱人的孩子才能上学。现在,我们家有好几个大学生了!”老张自豪地说,他的5个孩子都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在孙子辈中,已经有4个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初期,汕尾教育水平低下,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经过31年不懈奋斗,到了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5%。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尚属空白。2018年末,汕尾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300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340万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医疗卫生服务长足进步,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汕尾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推动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取得长足进展。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加强对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等人群的关爱服务;不久前出台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推出了28条具体政策举措,推动养老事业发展健全;《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加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政策接地气、顺民心。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坐标中,始终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延展的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进足迹。 齐心协力,共建汕尾 赚钱越来越难{:5_154:} 风在边缘 发表于 2019-9-3 18:30赚钱越来越难
花钱越来越容易{:4_139:} bluefire88 发表于 2019-9-3 11:36
齐心协力,共建汕尾
给力{:4_12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