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医患紧张关系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时候,我们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同心同德,共克时艰,共同应对病毒,表现出亲密无间的医患关系。为什么在战时我们可以做到如此呢?但在平时的医患关系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紧张关系。那么如何解决平时紧张的医患关系呢?我们知道,大量病患集中流向三甲医院、名优医院,一线医生工作压力很大,工作日门诊排号量很大,所以常常会极其迅速的完成每个号的检查。而医生要想避免在病例中出现持续错误判断,应当用开放性问题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医生要通过练习来确保自己不因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衣着、外在形象、文化程度、言行文明水平等因素,轻率的对患者产生反感,因为医生看起来是否喜欢患者,患者是否喜欢医生,这很难藏得住——当医患陷入一种相互反感的状态时,很可能导致重要线索被遗漏、被忽略。
那么,反过来,当医生表现出对患者的欣赏时,是不是就能帮助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呢?
医生欣赏甚至偏爱患者时,比如患者本人就是有名的医生或其他领域的业界权威、名人时,就很可能导致医生产生错误的联想,比如认定身为知名医生的患者在对待自己身体时不会犯错,从而也可能漏过病征的重要线索。医生工作期间应当控制对于患者的情感反应,摒弃厌恶或欣赏,确保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履行职责。
儿科在医疗既是最不具挑战性的领域,又可以被认为最具挑战性,前者是因为大多数儿科患者来到医院时,病情其实非常轻微,但由于儿科患者自己无法清除的表述病情,而家长的表述往往是夸大其词,或遗漏了重要内容,所以为诊治带来困难。书作者建议,儿科医生应当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家长清楚的解释症状,让其离开时不仅获得了应对疾病的解决方案,而且还获得了相应的信息和知识。这一过程中,医生应考虑到患者方的知识、阶层背景,采用对方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述,让患者一方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
同时,广大患者在参与治疗时,即便对医生的处置提出意义也不要失去理性,而应设法让对话始终处于建设性状态;理解疾病、医疗都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要在不确定性基础上得出具有较广泛适用性的解决方案;新的医学技术在应用中,需要相应的条件,“用对能救人”,但过犹不及。
这个问题的确亟待解决{:5_1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