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家长为什么要过度提醒孩子呢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0-3-19 17:00 编辑看过不少汕尾家长,总是“过度提醒”自己的孩子。汕尾家长为什么要过度提醒孩子呢?1.希望孩子能做得更好;2.害怕孩子走弯路。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因为爱孩子,所以希望能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怕孩子做得不好、受到伤害、走冤枉路,所以,不停地提醒孩子,却没有意识到父母的“语重心长”,在孩子那里已经变成了“唠叨”和“耳旁风”。
其实,过度提醒会造成一些“恶果”——
1.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在火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幕:我的斜前方坐着一家三口,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跟他的父母。为了打发火车上漫长的时间,孩子开始画画,父母在边上看着。可不一会,父母就开始对孩子的画指指点点。“花儿怎么会比房子还大?应该画小一些。”“爸爸是男人,怎么能把衣服画成粉色?”孩子画了还没一会儿,父母已经提了很多的意见,甚至还拿过孩子手里的画笔示范了起来。这时候,孩子看起来已经完全没有了画画的兴趣,只是无精打采地按父母的指示修改着。当孩子专心玩耍的时候,父母过来喂孩子吃东西东西,孩子正吃着饭,又让孩子喝口水……虽然家长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切总是在孩子专注时打扰孩子,使孩子的注意力总是分散的,是孩子无法形成专注力。
2.让孩子失去自主性。一次去表姐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她已经上了中学的儿子在隔壁的房间打游戏。表姐和表姐夫轮番喊儿子吃饭,孩子要么充耳不闻,要么应上一声“等会儿”。我们边吃边聊,一直到我们搁下了碗筷孩子都没过来。表姐夫默默地给饭菜保上了温。后来表姐跟我聊起孩子在学校状态很差:上课走神、作业不写不交、甚至还会逃学去玩游戏,这学期已经休学了。说到这儿,表姐抹起了眼泪。其实孩子的问题就出在自主性差上,表姐每天都提醒孩子该吃饭了、该睡觉了、该做作业了、上学要迟到了。有了家长的提醒,孩子几乎不用操一点儿心,还会敏锐地察觉到,“我没做好,妈妈会比我更着急”,这样孩子就更加不用操心、着急了。时间久了,孩子就在学习和生活中失去了自主性,甚至会有“按时作息、好好学习都是在给父母完成任务”的想法。
3.使孩子无法获得直接经验。有一种学习方法叫体验式学习,它可以让孩子多感官的、更加具体和形象的认识事物,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比如:孩子都喜欢玩水,在玩儿的过程中,孩子能看到水的颜色、形态,知道水会流动变化,还会知道人在水里会无法呼吸。如果父母总是提醒孩子,玩儿水会弄脏衣服、遇到危险,而这些话又产生了效果,孩子从此后听话的远离水、不玩水,那么孩子就永远不能体会到玩儿水的乐趣。
4.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甜甜下楼梯总喜欢摸着扶手,每次都把手弄得很脏,妈妈告诉她那样会弄脏手、弄脏衣服,不卫生。甜甜并不喜欢听,下次下楼的时候又摸着扶手。就这样,妈妈由一开始的提醒,逐渐演变成了不停的唠叨。可甜甜就是记不住,妈妈说的时候她要么拌上一个鬼脸,要么无所谓的说:“哦,我又忘了。”实际上,有时候可以看得出,甜甜是故意的,她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妈妈唠叨的反抗。
过度的提醒就会成为唠叨,它像唐僧的紧箍咒给孩子带来压力和束缚;又像一把小刀子,在父母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孩子。
非常有借鉴作用{:5_142:} 听说,汕尾教师也是过度提醒孩子的,一节课要提醒无数次!
这地区的孩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