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邻窃斧”的寓意去看待地摊现象
我国古代寓言中有一则《疑邻窃斧》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翻译成白话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同一种事物,我们的心态不同,看法也会不同。爱恨其实就在于主观意识中,面对一种事物不能有偏见,否则很容易被蒙蔽双眼。《疑邻窃斧》故事中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心态。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
在对待地摊这种古老、简单的事物上也一样,不能带有偏见,否则很容易被蒙蔽双眼。在我们这里,地摊生意支撑了市面商业经济的一片繁荣景象;地摊生意创造了一大堆本地就业;地摊生意丰富了本土商品流通、产品生产与批发并加大零售;地摊生意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活跃商品经济。信不信有些地摊生意能养活一个家庭?信不信有些地摊生意能让一个人或一批人发展成商业巨贾?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本地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本地也不是有足够的商业、工业职位满足到本土人士的意愿、需求。不可能所有的多余劳力都扫大街挖大粪的吧?不可能找不到工作,进不了打工门槛的多余劳动力都开三卡鸡、摩托车、滴滴的吧?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稳定就业是头等大事,对于普通人来说养家糊口更是迫在眉睫的事,所以官方没有分配工作,本土也没有合适的工作的人,最低成本的自我就业,不给社会添麻烦的做法,就是几乎白手起家的地摊生意。
对于地摊生意如果我们带着偏见、戴上有色眼镜去面对的话,我们只看到部分地摊主给社会带来的不便、侵扰以及卫生上的问题。然而这些事情都是可以通过管理而转为良性面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端正思维全面分析地摊在我们的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呢?权衡利弊、全面分析,不要偏见,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地摊这种事物。可以直截了当的说一句,很多对地摊喊打喊杀的人以及促进消灭地摊的人根本就不懂地摊是何物。
《疑邻窃斧》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应当以怎么样的心态对待一种事物,就地摊生意这种伴随人类文明进化的古老经济模式来说,在如今经济低迷需要重振经济热度的当前,是时候弄开压在地摊身上的大石头的时候了。适当地允许地摊生意经营,只要不过分违反某些禁令和产生不文明现象,应当可以让地摊带动就业、重新繁荣市面商业热度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以至于整个社会安定、团结。难道这需要那么艰难决定吗?只要摆正心态,再读一遍《疑邻窃斧》的故事,大概就会明白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