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无象 发表于 2020-9-6 12:12:14

汕尾中老年人,有空多读书

“字里乾坤大,书中日月长”,人到中老年需读书。
两千多年前鲁哀公曾请教孔子说:“读书人能够长寿吗?”孔子回答:“是的。”有人对我国秦汉以来3088名著名知识分子的寿命进行统计,平均寿命65.18岁,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的平均寿命。16世纪以来,欧美400位伟人当中,读书人平均寿命79岁,位居榜首。国外对600位老年痴呆症患者进行调查,有百分之九十九没有读完中学。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在这种虚极静笃、息心宁神的状态下,人脑的思维机能和精神意识“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人在静中读书时,体外不劳形于事,脑内无杂念之忧,心情平和,精神欢愉,中枢神经系统松弛,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调节协调和谐。这时,人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互相平衡,各种机能十分活跃,新陈代谢旺盛,内脏功能良好,使得外邪无机可乘,病患无处可生。

陆游诗云:“老来百事废,却觉书多味”。点缀五彩人生盎然之趣的是书。疲倦了,书能解乏;枯燥了,书能添乐;痛苦时,书安慰你;愤怒时,书提醒你。偶尔浮躁,书给你提供自制力;一旦悲观,书为你确定自信力。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普希金说:“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培根说:“读书可以消遣。”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清代高寿的康熙大帝曾说“人如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读书、思考,必然心情专注,得到一种独特的乐趣和享受,保持旺盛的活力。长留天地无穷趣,最爱读书不老松。
曹操患头风病,在病情发作的时候读到了陈琳的《讨贼檄文》,起先,曹操是躺在床榻上,等读到一半的时候,毛骨悚然,惊出一身冷汗,忍不住一跃而起,大声说:“此愈我病。”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顾谓曹洪曰:‘此檄文何人所作?’ 洪曰:‘闻是陈琳之笔。’ 操笑曰:‘有文才者,必以武略济文。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 遂聚谋士商议迎敌。”曹操破灭袁绍后,捉活陈琳。曹操的僚臣都劝曹操杀了陈琳,而曹操仅仅是责备陈琳写檄文不该攻击他的祖父和父亲,就赦免了陈琳,还安排了陈琳的工作。
生活中有一种不用找医生开药方的药,那就是书。从医学角度来看,读书也是治病养生的良药。人的健康有两个方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而读书,于心健和身健均有裨益。医学家做过调查,大多数喜欢读书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具有发达的脑神经,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旺盛不衰。生命在于运动,脑力在于活动。读书治学,有助于增强脑神经系统对肌体的控制能力,是健脑壮身、养生防疾的良方。
读书是潜移默化的心理感应,声情并茂的美学享受。特别是抑扬顿挫地朗读,则又是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体气的升降出入,从而达到了舒肝理气,调达情志的健康效应。难怪宋代精于养生之道的文学家欧阳修感叹:“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更新。追求生理、心理、社会的完美和谐,需要文化的熏陶。国内外许多医学专家的实验发现:精神刺激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阅读书报能解除病人的烦恼,淡化抑郁的心理,减轻某些疾病的症状。

国外还有专家开办的病人图书馆,为那些慢性病,尤其是那些神经系统及心理疾病的患者,阅读不同感情色彩的书籍报刊,病人康复得很快。国外的心理学家还极力倡导“诗歌疗法”,认为吟诵诗歌能改善心理和情绪状态,有益身心健康。在意大利,医学家和文学家多年前就成立了“诗药有限公司”,出版具有不同主治功能的诗集,供不同心理疾病的病人对症选用。读书吟诗,不仅能明智,又是具有身心双修的自我保健功能的娱乐疗法。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本好书,不正是养性怡情的千古秘方和健康体魄的文明医友吗?

汕尾中老年人,有空请读书。

红梅 发表于 2020-9-6 12:24:08

读书是最好的修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汕尾中老年人,有空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