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清湖第一期】学 书 随 笔
学书随笔----章草浅识
周雄
章草是一种古老的字体,最初只称为“草书”,后“今草”出现,为示区别,故称“章”名。有人说章草是一块神秘的领域。篆隶之后,章草就产生了,其胎息于汉简帛书,最后终于独立为书法史上最为耀眼而另类的一朵奇葩,但终昙花一现,那个章草的年代,实在太短暂,短暂得让人心痛,章草遂成千古之谜!纵观古今钟情于章草研究者不乏其人。后汉崔瑗在其《草书势》中说:“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矩,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趾鸟跱,志意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状似连珠,绝而不离,兽怒怫郁,放逸生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几微要妙,临时从宜。”崔论在章草的结体形式特点给以生动而高度的概括。章草大家王世镗曾说:“初学宜章,即成宜今。”又说:“今处于章,习今而不知章,是无规矩而求方圆,为见其可也。” 《书学概论》又言:“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于章草,等于学帖而无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至近代《章草考》序言说:“论章草有数美:笔下有来历,而结体变化,皆有法度,一美也;向背分明,起止易辨,使转随意而不伤狂蔓,二美也;为隶楷蜕化之中枢,而笔划视隶与楷皆简,平正流速,兼并而有之,三美也。”斯论在美学的范畴给了章草一个极高的评述。章草、今草和狂草是草书的三个阶段,表明了由源到流的发展过程。那么什么是章草?历史上对其萌生的时代脉络以及渊源流变的论述,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为汉章帝所命名。据唐韦续《五十六种书》中说:“章草书,汉齐相杜伯度援稿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唐徐浩《古迹记》里说“汉章帝始有章草名。”但从近百年出土简牍帛书墨迹来看,可知章草是从篆隶草写演化而来,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故汉章帝之说难以成立。其二有用于奏章文书之说。据唐朝张怀瓘《书断》里说:“建中初,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此说法也有孛常理,盖奏章文书,上呈面圣,该须平正工整,故此论难以成立。其三为急就说。据汉朝赵壹《非草书》所说:“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形峻纲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又如南朝萧衍《草书状》语:“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上论即说秦末之时,社会动乱,战事频繁,军书交驰,为了适应当时烦多的军书急令而产生急就书体,故有急就章之说。近代王遽常先生在其《章草考》中说,章草之名有数论:一谓汉章帝为之故名,二谓得用于奏章,三谓急就章乃其本名,世人省略急就二字,但呼为为章。综三说观之,似第三为近是。王先生认为是急就之说比较合理,但从“章”字的本义来分析,其准确含义应该是篇章、章法、章则,含有法度的意思。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遂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为“今草”。所以说,把当时规范化的章草化的草书称之为“章草”是十分妥当的。根据存世墨迹资料及其发展脉络,章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知。一是古体的章草,即通常所谓的原始状态,笔画简直、用笔源自篆隶,虽然在字法上已渐趋规范,但笔画意趣上仍处于不成熟的初创阶段,如《平复帖》、《济白帖》和简牍中的草书墨迹。其最根本的用笔方法基本延续了篆隶书的平铺直叙,运笔过程中体现出拖和绞转的特点,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结字灵动和变化,纵横交错、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线条用得较多,整体上有浑朴烂漫的色彩。有人将这些书体称之为简草、古草、草篆、草隶、隶草。总的来讲,这些书迹应该称之为篆书或隶书草化的产物,或称之为草书的雏形,它们都是草书最古老的形态,是章草艺术的源头,是章草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二是严格意义上已经规范化了的章草,字势基本取横势,且每字中有明显的波折特征,虽被认为是隶书的草化,其字法的成熟与严谨,显然已(基本)衍变为一种新书体了。我们只能从其明显而夸张的波折来认同它与隶书的亲缘关系,这一类作品以皇象《急就章》为代表,后世书家习章草者,宋克、赵子昂等多以此法为宗。规范化了的章草除了波折外,已经很少能见到隶书的痕迹了,用笔的提按使转渐趋成熟,字法结构也更加严谨而精美,几乎无异于行楷。”故此总结出章草的特点:由隶书草化而来,使之省易简便,用笔仍然多沿袭隶书,其特点多体现在横画之末,依然上挑,纯留隶法,它虽字字独立,但每字笔画之间,却加进了飞丝萦带,圆转如圜,索连的笔法,形成了章草独特的“笔有方圆、法兼使转、横画有波折、且简率连笔”的笔法和“字字有区别、字字不相连,字体有则、省便有源,草体而楷写”的总体特征。其用笔和结构特征有以下几点:1、第一笔起笔和最后一笔收笔的横画,常带有隶书“蚕头雁尾”的笔调,向右捺斜挑,但不是都有,就是有则不重二。2、最后收笔的右斜捺,凝重而长,带动整个字形既险峻又灵活,重笔多在字的末笔,收尾都比较沉稳。3、字的部件之间连写比较普遍,尤其是笔画之间联系频繁,大量使用牵丝,俯仰卧盼,相互呼应,分写的点,连势也十分强烈。4、左右结构能不连一般不连,字与字间断而不连。5、章草的一些字和行书差不多,有些和草书差不多,极少数字和楷书差不多。走之平捺,向右旋绕,弯向上钩。6、由于章草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书不同,绝对不是把上述“蚕头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笔调参杂写成的,要参考前人的书迹,要有本有源,才不至于谬误。至于如何对流传章草字迹进行系统分类,余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辟的论述:因为章草传帖较少,风格近似者,每类人数也寥寥,三两个人便说已成流派,毕竟有些勉强。正因为如此,这里只就章草的纯正程度及其所占比重的大小做一个划分。以纯正程度,章草大致可分为七个类型:一是原始型。其特点是章草法度在字中还属不稳定状态,或者说正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还具有初步的性质。各种汉简属于此类;二是简章型。其特点是章草带有一定的汉简风格。陆机的《平复帖》和一些西晋残纸墨书属于此类;三是标准型。其特点是全帖章草法度稳定,在简率的笔意中显现隶书的底蕴,堪称章草之典范。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是其代表;四是章今型。特点是以章草为主,间或参以今草。全帖仍然是章草面目。祝允明的《长门赋》等属此类;五是今章型。特点是各字细看是今草,但全帖使用章草笔法,带有浓厚的章草韵味。敦煌章草、孙过庭《佛遗教经》等属于此类;六是正章型。特点是全帖皆用章草笔法,但每个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征。杨嘉祚的《先文贞敷仁庙碑》等属于此类;七是章篆类。特点是章草融入了篆书的笔意,而显得高古厚朴。王蘧常的《千字文》属于此类。章草因其别具一格,且有古朴厚重的特点,两千多年来,深受书家的青睐。古代写今草的大家,大都会写章草,王羲之、赵孟頫、祝允明等就是卓越的代表。不少有影响的书家认为,学习今草者必须学习章草,否则今草会缺少深层的内涵。杜维钧、杜金锋先生编著的《章草辨异字典》之前言说章草“不仅在汉字学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我们对章草书体的特点、成就及影响进行一些探索,无论对书法史的学习研究,还是书法作品创作,都是有意义的”。
拜读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