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越瓷“甲申殿”官款青釉楞棱洗赏析
本帖最后由 蔡樂(乐艺照相 于 2021-1-7 16:47 编辑南宋越瓷“甲申殿”官款青釉楞棱洗赏析
该器高7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11厘米。通体施青绿釉,积釉处釉厚如翠,口沿镶金,中间贴塑回头狮子,圈足底内有三个支钉痕,篆书刻款“甲申殿”。
烧制依据:1998年考古发掘,发现寺龙口越窑址在南宋初期为宫廷烧造用瓷,从古临安城(杭州市)收集到的越窑残片中鉴别出南宋时期的越窑瓷片,还发现刻有“御厨”、“甲申殿”等字款越窑折腹盘残片,这些瓷片都是浅灰色胎,胎质较细腻,青绿色釉,证实寺龙口越窑为南宋宫廷烧造用瓷。寺龙口越窑自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21年)开始,至绍兴年间的中后期,扮演了为南宋皇家烧造用瓷的主要角色之一,成为历史轨迹,对研究南宋早期宫廷用瓷具有重要意义。
靖康之耻,宋室南迁,原先的宫廷礼器大都散失。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高宗在扬州筑坛郊祀,只好召东京所属官吏奉祭器等赴行在所,这些祭器都是徽宗朝的“新成礼器”。之后由于形势进一步恶化,连这些祭器也散失殆尽。绍兴元年,朝廷视当时的实际处境,采纳礼部的上奏,决定以明堂的形式来祭天地及祖宗。明堂大礼作为国家重要的宗教活动仪式,需要祭祀用器,南宋当局曾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祭祀省繁就简“祭器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代之”。即用瓷,木制造祭器,以代替铜玉。当时唯有就地取材,就地烧造,才是解决宫廷用瓷紧缺的根本办法。这时赵构较长时间驻跸越州(绍兴),临安(杭州)二地,越窑窑区主要分布在余姚县境内。这时的越窑,从总体上看已经衰落,许多窑场已停烧。但仍有部分还在烧造民用产品,这些窑场在朝廷的监督之下,受朝廷之命,在纹饰和某些器型上加以改进、加工工艺上重新采用了以往越窑鼎盛时期胎土陶炼极精、修坯仔细和匣钵装烧方法,承担起供奉宫廷祭器和生活用瓷的使命,所生产的贡瓷质量进一步提高,釉色由艾青变为青绿,胎质更细腻。口沿镶金更体现皇家特征。
款识探源:“甲申殿”字款的“甲申”是日子,据李心传《建炎以来年要录》卷一五九载:“绍兴十有九年(公元1149年)春正月甲申 ,上以皇太后(韦氏)年登七十即宫中行庆寿之礼。”这里的“甲申”是指绍兴十九 年正月初一日(公元1149年2月10日)这一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赵构在这个重大节日为生母韦太后在宫中举行庆寿典礼,按照南宋早期宫中一殿多名、多用、随事易名的特点,把韦太后的“慈宁宫”随事易名为“甲申殿”符合当时宫殿命名的特点规律。绍兴十九年正月初一的用瓷不会在当年烧造,当是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所烧制,另据《序资治通鉴》宋记一二八载:“绍兴十九年五月,甲申,创太庙斋殿”,按照南宋宫廷的习惯,称之为‘甲申殿’似乎更合适 。太庙中的斋殿以“甲申殿”命名,十九年五月创“甲申殿” ,供其殿使用的“甲申殿” 瓷器的烧造时间在绍兴十九年上半年是完全来得及的。“甲申殿”字款是在烧造前刻款的。这些情况反映出绍兴十八(或绍兴十九上半)年寺龙口越窑还在为南宋宫廷烧造用瓷,最迟到绍兴二十九年,南宋官窑创烧后越窑才停止烧造南宋宫廷用瓷。
眼观和量子测定:北京的一位收藏家收藏了一件“甲申殿”款的红釉青蛙花口洗,经过“量子文物检测鉴定仪”的检测,给出的结论是“1149年”(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的产品。
综观历史,又以实物为证,这件南宋越窑"甲申殿"青釉楞棱洗,是较为稀罕之物,弥足珍贵!
(作者为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品鉴定师、汕尾市收藏家协会会长 黄水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