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道破 发表于 2021-8-13 20:24:13

“药剂侠”出列:4万包抗疫制剂背后的7×24小时

交汇点讯 南京禄口机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数的白衣战士投入抗疫一线。在他们后方,还有一群“药剂侠”,正一刻不停地制作抗疫中药制剂保障前方安全。车间,就是他们的抗疫“战场”。

“煎煮”焦虑和压力

“刚刚接到紧急通知,我们一周内必须拿出4万包抗疫中药制剂分发给全体抗疫战士。”江苏省中医院制剂部主任倪文澎的话像一声惊雷,炸开在会议室里。

“时间来不及吧。”“库房里原料不够了。”……众人面露难色,一时间议论纷纷。

“不管有什么困难,必须完成这个任务,马上安排生产。” 倪文澎脾气上来,拍板着手制定方案。

清点库存、拉单子列需求、抽调人手、专开抗疫制剂生产线、机修技术人员待命……各个部门一齐动起来了。倪文澎盘算了库房目前仅有的1万包成品和不足两次投放的原料,一边开始让人做第一批制剂,一边紧急调配物资。

“喂,紫苏叶准备好了吧?马上需要,越快越好。”生产负责人吴旭彤主任早在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就与平日合作的供应商打过招呼。她解释,因为库房面积有限,而紫苏叶体积大,所以平时无法囤积过多的紫苏叶。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抗疫制剂中的原料之一,少一味药就会导致整个生产的中断。

“黄亚威(药学部库房负责人)啊,非常时期,我不多和你客气。你一定要保证紫苏叶给我,没有紫苏叶,什么药都做不起来了,就这个事。谢谢你!”“现在千把号人都冲在抗疫一线,这是救命的事情,无论如何请你们帮忙把原料发出来!”倪文澎也四处给供货商打电话请求支持。

医院中药饮片库房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一吨紫苏叶已经装车,马上开往马鞍山。”供应商没多久就回复了电话,紫苏叶将从安徽亳州运往马鞍山,与大批其他库存饮片会合后运往南京。

“家里头的包装材料不够。”“糊精也不够。”“调!”

几十通电话打出去,江阴的包装材料、安徽的糊精、徐州的酒精……都纷纷打包运往南京。疫情发生后高速设置了卡口,为了让物资车辆能顺利通行,吴旭彤又着手联系医院出具证明。

上午电话沟通、中午调配饮片,下午装车打包,半夜一辆辆拿到通行证的车从四面八方载着物资开进制剂部的小院子。

“我马上到!” 制剂部中药饮片库质量负责人胡莹白天下班后回家短暂休整了几个小时。得知调拨来的饮片来了,她立刻赶回医院。“这个点了,你怎么过来?”同事关心地问她。“不要紧,我爱人送我。”她回。

“疫情期间再紧急,质量也要有保证。”上午开会时倪文澎的话还在耳边,胡莹一点都不敢马虎。清点数量、查验质量,“质量不好的饮片做出来的制剂怎么能好?”胡莹仔细查验,这一忙就是将近5个小时。凌晨3点才结束工作,而送她来的爱人一直都在旁边耐心等候。

“浓缩”7×24小时

饮片到了,倪文澎稍稍安下心来,马上回过神来盯生产。

“不怕你笑,我们的产能不比工厂。正常情况下每天只能产出2000包左右。”倪文澎摆手算起来,为了能及时保供,只能人歇机器不歇,7×24小时开工。而从中药饮片经过各个制作步骤变为抗疫制剂,最快也需要近3天时间。

在车间,一个6吨提取罐和两个双效浓缩罐同时启动,车间里立刻响起巨大的轰鸣声,没多久屋内的温度就升高到40多度。即使有几台巨大的风扇降温,工作人员还是热到连手臂上都挂着汗珠。

“6吨的罐子,一次要投放500-600公斤的中药饮片,最终也只能产出2000多包的成品制剂。”提取车间的朱其辉告诉记者,稍稍换算一下也就能知道,如果想要4万包制剂,将需要10-12吨的原料。

几十个高大的银灰色罐子让车间看起来像是“钢铁森林”,而这“钢铁森林”中间,还有不少“护林员”。他们要爬上十几级台阶,站在不足成年男性两脚长的板子上不停观察药罐内的情况。朱其辉说,为了控制罐内蒸汽的大小、温度、真空程度,需要工作人员寸步不离的观察、调控,这样才能保证制剂的疗效。

经过两轮煎煮、浓缩,达到需要浓度后药液还需进一步精制。再经由制粒、包装、检验等工序,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制剂人的专业把控。

沈申和刘月恒是两位刚工作几年的年轻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固体车间负责制剂的颗粒制备,在这一道工序上,抗疫制剂就从液体慢慢“初见雏形”为颗粒状。接到紧急任务以来,别人都是三班倒,每天工作八小时,由于这个岗位对专业技术要求高,为了保证制剂质量,只能他们两人带班两班倒。

“对身体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后半夜的时候会比较难熬。”但一想到是参与防疫工作,沈申、刘月恒又充满干劲。

在刘月恒不知道的地方,他的妈妈也在悄悄支持着他。刘月恒的妈妈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得知他和同事们要通宵工作后,这位妈妈留言道:我负责通宵的小朋友起居饮食,你们辛苦了!这位同为医务工作者的母亲给了孩子最大的尊重和爱护。

“提取”制剂人担当

“联系机修师傅,颗粒包装机好像出问题了。”固体制剂车间负责人戴国友主任发现颗粒包装封口的位置发生了偏移,让包装袋子变得有点“歪歪扭扭”,他立刻暂停了机器联系维修师傅。几分钟后,机修组工程师陈晓宏拎着工具包上来了。“没什么大毛病,机器连续运行太久,零件有点松动了。”不出二十分钟,陈晓宏解决了问题。

自从开足马力生产以来,机修工程组的工程师们也一刻不敢休息。这样高强度的负荷,水电气哪个环节出现差错都耽误不起。

问题解决后,内包装车间又开始运转。质检员翁燕,隔一段时间就随机挑选一批制剂放在电子秤上称重。

“在内包装之前,我们要进行严格的中间质检。只有检验合格了才能包装。”倪文澎介绍,包装过程中还要及时称重,看是否符合每袋15g的重量。质量控制贯穿了整个中药制剂生产的每个环节,没有一处可以掉以轻心。

在固体制剂车间,还有几个不同的区域在同时运转。“整个制剂部负责28个剂型161个制剂的生产,患者等着用药,哪个也不能停产。”倪文澎说,其他工作人员不用24小时连班,但大家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总是会自觉地来到抗疫制剂的生产线上帮忙。

穿过缓冲间,内包装完成的制剂被运送到外包装车间。已经是夜里12点多了,听到声音,外包装车间的熊燕从更衣室的折叠床上惊醒,她刚刚太累打了个盹。她拿起手机,又点开看了看家里人白天发来宝贝在玩耍的视频,稍微理理头发便又起身回到车间,桌子上推成山的制剂仍没有减少,十余位同事还在挑灯夜战,只听到铝塑袋摩擦的“沙沙”声,大家也从刚刚换班热闹地聊天变得渐渐无声。

“朱老师,你怎么还没走。”看到外包装车间负责人朱广平主任还在车间忙碌,熊燕既惊讶,又了然。“看你们这么辛苦,我怎么忍心走!”

熊燕家住在南京江宁区,疫情期间上下班都是爱人接送她。接到紧急任务后,她不仅要沟通上道工序的内包装小组,还要及时联络下道工序库房组及时运送。“工作走不开,一想到回家的话还要在路上耽搁不少时间,我就不回家了。”其实熊燕当天上班前并不知道今天会接到紧急任务,决定留宿单位也是临时起意。洗漱用品、换洗衣物全都没有,长椅、折叠床都变为临时“栖身之地”。

班组的小姐妹们有的从家里拿来新袜子,有的带来护肤品,还有的送来洗干净的T恤,熊燕一身“混搭”的装扮都来自不同的同事。这种“寄宿”生活持续了一周,直到4万包制剂都交付后熊燕才安心回家。

最让她惦念的就是家里只有三岁的孩子,由于工作太忙,时常昼夜颠倒,熊燕也无法和孩子视频,只能通过家里人发来的视频缓解思念。“在社区,孩子也看到医护人员在做核酸。我相信孩子是理解妈妈的,妈妈也是医务工作者的一员。”熊燕红着眼睛说。

有时,她来不及“思念”,一箱箱待包装和已包装的制剂正等着她。但更多时候,根本不用她多说,制剂库房的刘睿主任就会带着2-3名工作人员将数百箱抗疫制剂成品及时拿走检验合格后送往药房和病区。4万包制剂包装起来大概是近千箱,他们也就将“搬”这个动作重复了几千次。

倪文澎介绍,交付4万多包后,他们也没停歇,截至目前已累计生产了8万包抗疫制剂。

生产还将继续。

来源:交汇点新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药剂侠”出列:4万包抗疫制剂背后的7×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