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桥烟雨 发表于 2021-9-4 22:58:31

撬动儿童精神世界的哲学“支点”

http://ent.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210904/96/17680150411761350796.jpg

《撬动世界的支点——〈新大众哲学〉少儿启蒙读物》 王伟光 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读书者说】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人、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物质世界如此,人的精神世界更是如此。从历史上看,寻找并确立一个恰当“支点”,往往能够把人类精神世界提升到新高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活的灵魂,就是这样的支点。王伟光教授的《撬动世界的支点——〈新大众哲学〉少儿启蒙读物》(以下简称《支点》)为广大少年儿童开启了一条哲学之路,或可成为撬动他们精神世界的哲学“支点”,进而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支点”。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广大少年儿童学习哲学的兴趣日益浓厚,但适合他们的哲学读物却十分匮乏。编写一部面向少年儿童读者,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情趣,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普及型哲学读物,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和哲学工作者的使命。2014年,王伟光教授完成《新大众哲学》的编写工作,该书结合新的实际,以大众易于接受的通俗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支点》以《新大众哲学》为底本,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让可爱的孩子们便于接触、学习和掌握这个撬动世界的“支点”。

《支点》紧贴少年儿童观察思考世界的视角,以他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故事,以轻松有趣的对话,讲述他们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的哲学理论,让哲学“飞入寻常百姓家”。哲学的大众化历来是一个难题,因为哲学往往借助一套抽象的概念系统来表述自己,这种方式固然在逻辑上十分严密,但却拒非专业读者于千里之外,给人留下哲学抽象、玄奥、艰深、晦涩的印象。事实上,哲学作为最贴近时代和人心的学问,其所蕴含的道理是基本和朴素的。叩问哲学、走进哲学并不需要特殊的“天赋异禀”。即使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哲学也并不遥远,哲学就在他们身边。

问题的症结在于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支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寻找并创造性运用一种新的适合少年儿童的哲学表达方式。全书围绕一个充满热情且好奇心十足、遇事喜欢刨根问底的女孩童思琪的视角展开叙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逐一破解孩子们遇到的困惑,阐述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比如,通过“梦里的大餐能填饱肚子吗”阐述世界的本源问题,通过“人猿泰山会说话吗”阐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通过“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阐述否定之否定规律问题,通过“一只蝴蝶能引发大风暴吗”阐述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问题……通过把深刻的哲学理论融入新鲜活泼、生机盎然的故事情节之中,以富于个性化且接地气的对话来展现哲学的魅力,那些一度被认为抽象玄奥、枯燥乏味的哲学理论一时间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支点》紧扣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根本旨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双重统一。19世纪中叶,两个年轻的德国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划时代变革,不仅开启了哲学发展的新纪元,而且极其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无数人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如此伟力,成为撬动世界的“支点”,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旨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都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是黄昏才起飞的密涅瓦的猫头鹰,而是唱响人类解放的高卢雄鸡。它从不掩饰自己的立场,始终以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讲授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知识层面,而必须把立场观点方法统一起来,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一起来。

《支点》牢牢把握这一要求,在向少年儿童传授哲学知识的同时,尤为重视引导他们真切感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力量和价值导向。全书以世界观基本问题为切入点,以关于辩证法问题的讨论居中承上启下,最后落脚到价值观问题,以“怎样生活最有价值”的讨论结束全书,体现了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双重统一。这不仅构成《支点》的主线,而且构成其精髓所在。概言之,它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不仅帮助孩子们“学哲学”,实现哲学知识的启蒙;而且帮助他们“用哲学”,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

《支点》紧扣中国元素和时代特征,彰显了“哲学中的中国”和“21世纪的中国”,推进了新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936年,年仅26岁的中国青年艾思奇写作出版了《大众哲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给了中国大众,引导无数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大众哲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捕捉到了那个特定时代中国青年普遍关注的问题,并予以哲学解答。其启示在于,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和时代问题,单纯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辨系统中“徘徊”没有出路。

《支点》牢牢坚守这一启示,紧紧抓住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从他们所关切的充满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问题出发来阐释哲学原理,这就使其带有十分丰富和异常鲜明的中国元素和时代特征。一系列家喻户晓的“中国元素”不时涌现于字里行间,比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破釜沉舟、楚河汉界、牛郎织女、陈胜吴广、雷锋、焦裕禄等等,在叙述中次第出场,呈现出一个“哲学中的中国”。这个中国属于21世纪,一系列带有时代特征的“新问题”透过少年儿童敏锐且困惑的眼睛呈现出来,比如,人工智能AlphaGo能够打败世界顶级围棋高手,那么有朝一日“人工智能会取代人脑吗?”故事主人公童思琪一旦戴上连接虚拟赛博空间的“神奇头盔”,就可以在古今中外之间自由“穿越”,这如何可能?通过对这些时代问题的哲学回应,一个哲学视域中的“21世纪的中国”冉冉升起。

无论是“哲学中的中国”,还是“21世纪的中国”,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表征,对于广大少年儿童读者而言,对中国元素和时代特征的彰显,不仅可以吸引他们走近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那就是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并进,在分析和解决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现实活动中实现自己并引领时代,这是《支点》的重要贡献,也是新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推进。

来源:光明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撬动儿童精神世界的哲学“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