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兴起
在日本留学期间便主张“中国是农民占多数,中国革命要依靠农民”的彭看到海陆丰农民被剥削、压榨,内心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心和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思想,他在宣传新思想的同时,决心与劳苦大众站在一起,为争取美好生活而奋斗。
1922年6月,彭湃脱下西装,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宣传革命思想。他经常在进城必经的龙山妈祖庙榕树下,通过耍魔术、播放留声机等方式吸引农民驻足观看,人多时演讲、人少时交谈。他坚持用农民听得懂、理解得了的海丰方言向农民解释他们生活困苦的原因,揭露地主剥削、压迫农民的事实和手段,鼓励农民团结一致,反剥削反压迫。
1922年7月29日,彭湃和青年农民张妈安、林沛、林焕、李老四和李思贤在彭湃居住的得趣书室一起宣誓,成立了广东省第一个农会组织——“六人农会”,揭开了轰轰烈烈的海陆丰农民运动的伟大历史篇章。
经过“六人农会”的动员宣传,赤山约一带加入农会的农民越来越多,10月25日,赤山约农会在灵雨庵召开成立大会。赤山约农会成立后,县城宏仁西药房的吕楚雄夫妇积极响应,他们的诊所免费为农会会员看病、接生,药费减半,进一步扩大了赤山约农会的影响。
1922年11月,在龙舌埔农民集会上,彭湃举着自己分家所得的田契大声说:“这些田是农民兄弟起五更睡半夜,终年辛劳的成果,但被不劳而获的地主强占去,使大家吃不饱穿不暖,这是不合理的,应该彻底废除”。接着,将田契上佃户姓名、内容、地点和亩数一一念出后,当众烧毁,展示了与封建土地制度彻底决裂的坚定决心,获得了农民的信赖和爱戴。至此,彭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蜕变成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1922年12月,海丰全境已有13个约相继成立了农会,辖98个乡,参加农会的2760户,约16590人。1923年元旦,各乡约农会代表在海丰城东龙山妈祖庙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一一海丰总农会。会议选举彭湃任会长、杨其珊任副会长。通过了《海丰总农会临时简章》和《约农会章程》,总农会设文牍、农业、宣传、仲裁、财政、交际、庶务、教育、卫生9个部。
彭湃在发展海丰农会的同时,也派林甦、余创之等人到陆丰乡村开展农运宣传工作。1922年11月,潭涌七乡农会在下芦村林氏祖祠成立,这是陆丰第一个基层农会。自此,陆丰基层农会组织迅速漫延扩展,东山、浮头、长埔,新田区的参城、新围、仙草径、激石溪,河口区的黄牛寮黄枝塘、硬土,大安区的黄塘等乡村都相继建立了农会,为陆丰县总农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3年4月,彭湃亲自到陆丰指导,组建陆丰县农会筹备会。6月23日,陆丰县农民代表大会在陆城旧墟六驿林氏祖祠召开,成立陆丰县总农会,彭湃任会长,郑重任副会长。
1923年5月,海丰、陆丰、归善等三县,有70多约500多乡建立了农会,会员达13万余人,于是海丰总农会在桥东社的林氏祖祠改组为惠州农民联合会。7月,惠来、普宁、潮阳、揭阳和潮安等县农民运动也发展起来,又改组为广东省农会,彭湃任省农会执行委员长。
海陆丰农民运动声势浩大,影响走出国外,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注意。1923年,周恩来在中共旅欧总支刊物《赤光》杂志发表了对海丰初期农民运动的评价:“海丰百万农民的反抗运动……引起了地主的恐慌,农民是一支庞大的力量。中国农民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走上革命战线的。”
农民运动的深入开展,在海陆大地上迅速掀起一股革命热潮,但也迅速遭到军阀政府的无情打压。1923年7月26日、8月5日,海陆丰两次遭强台风袭击,农作物严重歉收。农会召开农民代表大会,决定至多三成交租,开展了一系列减租运动。减租运动遭到军阀政府和地主豪绅的强烈反对,县署于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五)派军警取缔农会,并抓捕了杨其珊等25名农会骨干。该事件被称为“七五农潮”。“七五农潮”发生后,海陆丰农民运动进入低潮,农会以“十人团”“贫人党”的形式隐秘活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