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与行动
自行车产生位移源于不间断滚动的轮子;动物在旷野中展开生死存亡的较量;人类在现代文明中不断行动。据上文三个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可以知道,自行车产生位移是由于脚踩踏板运动的能量转化为后轮的动能推动前轮;动物为维持生命体征的食物展开对决;人类为了谋求生活用品(包括食物)和利益不断奔波。这三者的共同点便是驱动而产生行动。似乎无论什么生物,都会受到不可避免的驱动而产生行动,无论是花草树木,野兽动物,就连文明的代表生物人类也不可逃离。人类会为了生活资料不断工作,创造了劳动价值,推动了社会发展,这似乎是朝着一个良好方向发展。
假设失去自然环境驱动,花草树木将不再进行光合作用,人类也不再工作。可能野兽还是会继续争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类会寻找舒适的环境度过,创造不了任何财富,也不需要任何财富。对外界做不了功,整个世界将会从有序转变为无序与混乱之中。
引入一个热力学定律--熵增定律。他告诉我们一切都将变为无序与混乱。正如一杯水到达沸点后温度不断下降,最后常温,停止了做功(热传递);人长久的处在舒适环境下,身体越来越肥胖,健康状况愈发不佳。熵成为一种表达混乱程度的物理量,我们做的只是尽量减少熵增,当然,熵减的过程非常艰辛,例如人类社会常见的普罗大众公认的规律:放弃容易坚持难;放纵容易自律难。显而易见,前者为熵增,后者为熵减。熵增定律也是比较消极的一条定律,无论我们如何改变,却无法改变结局--无序与混乱(死亡),与次相印证的学说还有热寂说,能量不是凭空来源的,
我们地球上的生物所需求的阳光由太阳核聚变反应的高温而来,总有一天能量会散尽,当宇宙最后一颗恒星能量散尽时,便迎来热寂,宇宙会无限膨胀,最后宇宙大爆炸。有序变为无序,一切又为开始。
当生物没有行动的驱动条件时,大抵会是这样,自然环境与社会将会加速熵增,更加速毁灭。
生物被驱动所行动时,以人类为论述对象。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活资料售卖劳动力从而得到劳动报酬去交换物品,促进市场经济运作,加速经济周期运转。增加以物易物能力,属于熵减范畴。据《国富论》观点,以物易物完完全全凭借是人内心的利己主义,“把东西给我吧,我会给你想要的”厨师烹饪的面包不是施舍,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行动,因此利益也是一种驱动方式,它也会驱动人们不断行动。
少年的林肯老家在肯塔基州县的一个农场,由于家里贫困,大多数时候都要去农场帮忙。林肯负责在前面牵着马,他的兄弟则负责后面扶犁,但马非常懒,走路慢慢吞吞,还时不时停下来休息,不过有时候突然会健步如飞。一次,林肯看到马屁股上叮着一只马蝇,他把马蝇打落了,他兄弟说道:“干嘛把它打落,正是因为它才让马儿走得快”没有马蝇的叮咬,马儿又消极怠工了,这就是林肯总结出来的马蝇效应。正是有了马蝇的驱动才让马儿有了行动。
任何生物都是趋利避害的趋向,马儿为了减轻痛苦采用奔跑的方式。我们可以假设行动的前提(驱动)为动机,条件和触发。马儿奔跑为了减轻痛苦为动机,马儿有能力拉着犁往前走,马儿被叮咬一瞬间为触发,三者结合,马儿才有兄弟行动。
鲶鱼效应也是如此,相传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而活的沙丁鱼更加鲜美,所以在鱼市上价格更高,但很多沙丁鱼会在半路上死去,后来有人发现,把一群沙丁鱼中丢一条天敌鲶鱼便会害怕而四处逃窜,沙丁鱼因此而活动起来,结果沙丁鱼顺利的活到市场。不可否认,这都匍匐在熵增定律之下。
作为人类,生活资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马蝇,它时不时叮咬我们,驱动我们做出行动,引发我们对外界做功,减少了混乱程度,克服熵增。作为青少年,我们衣与食全被父母安排得妥妥当当,在上学期间,也是对外界做功的一种方式。但在假期期间,缺失了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少了驱动,多会放纵,为了熵减,多出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都会收到不错的体验。
薛定谔: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对抗熵增,驱动而行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