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在海陆丰的杰出旗手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22-8-1 21:30 编辑中共在海陆丰的杰出旗手
(白色恐怖下的海陆丰农民运动·续)
——纪念海陆丰农民运动兴起100周年 陈治赠 2022年7月31日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内的最终目的是推翻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建立工农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在革命进程中,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包括中央和地方领袖人物的更替)和对时局的认知不断提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呈阶段性波浪式发展,不同阶段就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产生了擎旗引路的杰出旗手(领袖人物)。海陆丰农民运动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份,也不例外。
海陆丰农民运动从组织农会到迎接全国解放,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前仆后继。高举红旗引领革命队伍继承先烈遗志,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的旗手,主要有下列三位。当否?恭请红色专家学者赐教。
一、彭湃与张威。海丰籍彭湃(1896—1929)与陆丰籍张威(1902—1928),是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先锋旗手,中共早期并驾齐驱的著名领袖人物。彭湃与张威和他们生死相随的战友们,是近代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开拓者,彭湃与张威高举党的光辉旗帜,引领海陆丰劳苦大众,从1922年4月组织海陆丰农会,到1927年11月建立两县苏维埃政权的功绩,奠定了海陆丰农民运动承先启后的坚实基础。构筑成中共海陆丰地方历史的不朽丰碑,写下了中共辉煌历史中光彩夺目的一页。彭湃与张威英名长存。
二、陈舜仪(1903—1931),是继彭湃与张威之后,海陆丰农民运动一位功不可没的杰出旗手。主要体现于开拓、建立莲花—黄羌—高潭革命根据地,织织和领导海陆丰的武装斗争(遊击斗争)。
陈舜仪,今海丰县海城镇新安社区下围陈人氏。1903年诞生于小商之家。4岁时过继给守寡的三婶母为嗣。1921年,在族亲资助下考取海陆安师范,毕业后留校任教。1923年与林道文等在陆安师范组织“新生社”,出版《新生》半月刋,探索救国救民之道,海陆丰“学运”的先驱人物之一,追随彭湃开展农民运动。
1925年3月,陈舜仪任国民党海丰县一区支部组织员、县工会筹备处执委兼宣传部长。10月,经林甦介绍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建立海丰县一区党组织,历任一区党小组长、支部书记、区委书记。1927年4月,任海丰县农军一区中队长,参与组织、发动、领导海陆丰第一次“5.1”和平起义。海陆两县分别成立临时人民政府,宣告与蒋介石军事集团决裂。陈舜仪卓有远见,深入山区,选借官田村吕氏祖祠作为退守立足点,以防万一。果不期然,5月9日,国民党军队刘秉粹团进犯海丰县城。海丰县临时人民政府撤至吕氏祖祠,成立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建立粮食、军需仓库,筹集和储备了大批物资,为创建黄羌朝面山根据地、接应南昌起义部队,奠定了坚实基础。9月,响应中共“八·七会议”号召,参与组织、发动、领导海陆丰第二次(“9.8”武装)起义,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迁回海丰县城。国军陈学顺团反扑,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撤回吕氏祖祠。10月,参与组织、发动、领导海陆丰第三次(10·25武装)起义。带领队伍率先攻入海丰县城,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再次迁回海丰县城。11月1日,陈舜仪任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县长(至1928年2月20日)。同月,中共海丰县委正式建立,陈舜仪首任县委书记。21日,陈舜仪在红宫主持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海丰县苏维埃政府,任苏维埃政府主席。任职期间不遗余力,在海丰县城乡组建赤卫队,整顿、巩固、发展中共海丰县各级组织。1928年1月,海丰县中共党员由1927年的4000人增至7570人,2月,海丰县中共党员猛增至18000人。
1928年2月底,陈济棠派兵四路围攻海陆丰。3月1日,国军第五军邓彦华师占据海陆丰。中共海丰委,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红四师、红二师以及赤卫队,撤离海陆丰县城,退守莲花埔仔峒、黄羌朝面山等山区,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驻地吕氏祖祠,成为埔仔峒至朝面山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陈舜仪承担最艰难的任务。
1、1927年10月9日,南昌起义军第二师第四团部份(约1000人)由师长董正荣和营长董朗带领,抵达朝面山。陈舜仪遵照东江特委的指示,组建以海陆丰赤卫队为主体的第二师第五团,合编为红二师,兵员近2000人。
2、1928年1月5日,广州起义军改编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史称红四师)约1200多人,在师长叶墉、党代表袁裕率领下奔向海陆丰与红二师会师。此时,埔仔峒至朝面山根据地的2个师及海陆丰赤卫队的总兵力约3000多人。陈舜仪领导中共海丰县委,承负起数千红军和赤卫队给养的重担。3月间,国军邓彦华师控制进入埔仔峒至朝面山的水陆交通要道,切断供给,采取围困的战略。在狭窄而又极度贫困的埔仔峒至朝面山革命根据地,要承负数千红军和赤卫队的给养,陈舜仪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根据上级指示,陈舜仪组织红二师、红四师分批、安全、有序、陆续开赴潮属等地,实施战略转移。9月间,陈舜仪遵照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临危受命,在黄羌朝面山组建中共海陆惠紫“临时特委”,任书记,领导4地人民与蒋介石政权作斗争。10月,与时任中共海丰县委军事科长彭桂,组织人员护送红二师代师长董朗和红四师代师长徐向前安全至马宫赴香港。
3、1929年9月,陈舜仪根据省委指示,主持、召开海陆惠紫特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组建红军。在陈舜仪指导下,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第17师第49团在海丰县朝面山蔡背窝成立,彭桂任团长,黄强任政委。49团成立之初,全团仅100余人,且缺武器弹药。陈舜仪领导特委全力以赴支持彭桂,发展、壮大了49团。全团扩充至近千人,成为东江地区国民党闻风丧胆的主力部队。
1930年秋,海陆惠紫特委并入东江特委。陈舜仪调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任农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后任中共南方局常委、组织部长等要职。10月间,与项英代表南方局视察闽西苏区,传达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成立闽粤赣边区特委。
查《县志》3200余位革命烈士名录,大多数是1927年至1930年牺牲。可见陈舜仪织织和领导海陆丰的武装斗争之艰苦卓绝。
1931年1月,设在香港的南方局和广东省委机关因叛徒告密受破坏。陈舜仪身份暴露,被押到广州受尽严刑迫讯,英勇不屈,被国民党杀害。全国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追陈舜仪认为革命烈士。
三、蓝训材(1907—1955),是继陈舜仪之后的杰出旗手。主要体现于传承海陆丰农民运动薪火,建立赤石大安峒革命根据地。
蓝训材是由一位普通平民,成长为饮誉地方的著名领袖人物。1922年秋后,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引领、影响了蓝训材一生。1926年20岁(虚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公平水口乡中共党支部任支书,组织队伍参加海陆丰三次起义。1927年9月任海丰农军第一中队政治指导员,1927年10月9日,南昌起义军第二师第四团部份(约1000人)由师长董正荣和营长董朗带领,抵达朝面山,与海丰工农武装相结合,举行第三次起义,成立海丰县苏维埃政权。陈舜仪遵照东江特委的指示,组建以海陆丰赤卫队为主体的第二师第五团,合编为红二师。蓝训材任五团二营二连党代表。12月,蓝训材调任红二师独二营党代表。
1928年3月1日,国军陈济棠部第五军邓彦华师占据海陆丰,用填空格战术对我根据地封锁围困。9月间,中共海陆惠紫“临时特委”成立,蓝训材担任中共海、陆、惠、紫特委交通总站站长。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历尽千难万险,巩固和组建各地交通站,保障了党在4县的活动以及与上级联络畅通。因红二师、红四师撤离海陆丰,海陆丰的武装力量单薄,敌我武装力量悬殊,莲花—黄羌—高潭革命根据地惨遭毁灭性的破坏,海陆丰红色革命跌入低潮,白色恐怖笼罩海陆丰,党组织的活动举步艰难。
1931年1月,陈舜仪牺牲后,海陆丰红色革命一时群龙无首,与上级联络中断,党在四县的地下活动难以为继。1934年,党在海陆丰的活动暂停。1935年5月间,蓝训材潜回海丰,召集老战友,老党员恢复地方组织,重新开展革命工作,一边在寻找上级党组织。在与上级党组织恢复联系时,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莫怨冰封今作消,潜龙一跃出重霄。千年积雪化甘泽,洒遍人间起赤潮。
1937年“7·7”事件发生,民族抗战进入新的历史关头。8月,蓝训材再次临危受命,重建中共海陆丰支部,任书记,传播薪火。千辛万苦联络隐蔽的中共党员恢复组织关系及吸收新党员,恢复党在海陆丰的活动。据载,1938年4月,海陆丰(汕尾、可塘、青坑未计)中共党员仅存20人【《县志》第781页】。蓝训材在恢复党在海陆丰活动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蓝训材等同志们的努力下,海陆丰地方党的活动中心转移到赤石大安峒。承先启后,为党组织在海陆丰的活动打下坚固基础。1938年,蓝训材调任中共龙川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兼中共东江后方特委组织部长、中共粤北省委龙川交通总站站长,担负起更为重大的使命,奔走于海陆丰、龙川、五华、河源、龙门、连平、和平、香港等地,建立抗日救国交通站,联络各党派各阶层爱国人士,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滾滚洪流,为民族解放事业再立新功。
1938年10月至12月,曾生、王作尧分别组建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抗日游击大队。1939年初,经与东江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曾生、王作尧领导的两支抗日武装分别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4战区第3纵队新编大队和第4纵队直辖第2大队。蓝训材奉命回海陆丰,创建赤石大安峒抗日根据地,成为上述两支抗日武装及1943年12月2日建立的抗日武装东江纵队的强大后盾和立足点。
1940年4月21日,曾生、王作尧领导的抗日游击队陷日伪顽军包围,被迫突围东移。蓝训材配合海陆丰中心县委书记郑重,与致公党人吴乐携手並肩,在海丰鲘门建交通站,负责接应。抗日游击队残部撤至高潭水口,又遭国民党军伏击。蓝训材又调兵遣将,配合海陆丰中心县委,将水口战斗中负伤和冲散掩蔽在乡村的游击队员接回公平圩后,部份转移至赤石抗日根据地。
1942年初,蓝训材等中共党人,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在各界民主力量的帮助下,成功救援何香凝、柳亚子等进步人士从香港脱险,又安全护送何香凝、柳亚子等进步人士至粤北。续写实践抗日统一战线的壮丽篇章。而且是党在南方实践抗日统一战线的典范。
1945年1月,日寇再度进犯海丰,蓝训材与妻子一起深入海丰围边农村开展抗日活动,组织各乡成立抗日救乡会和抗日救乡队,后扩为抗日救乡大队,并与陈宇一起指挥抗日救乡大队与日寇作战,遏制日寇垂死挣扎的嚣张气焰。
日军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背信弃义,阴谋消灭华南地区的人民武装,反动部队接踵而至,向我海陆丰进行疯狂围剿。1946年6月23日,东纵六支奉命北撤。根据上级“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的指示,蓝训材留守地方再担艰难,组织留下来的部分同志疏散至香港。接着,蓝训材与周权等同志联系工商界朋友,找工厂,建学校,解决北撤同志家属、子弟的生活。例如在香港成立海留社,筹建海丰公学等。11月蓝训材参加香港分局政治学习班结业后,回海陆丰恢复武装斗争。1947年1月成立海陆丰人民自卫队。蓝训材任队长,庄岐洲任副队长,队部设在大安峒北坑肚。庄岐洲负责军训,蓝训材下山发动群众参加队伍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受到广东劳苦大众的热烈欢迎,周边县区及香港青年都踊跃到大安峒参加革命队伍。大安峒当时被誉为粤东小延安。
1949年2月,蓝训材奉上级指示,在赤石秋塘潭公爷宫召开海丰县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海丰县民主政府,时任中共海丰县委书记、粤赣湘边纵队五团政委蓝训材当选县长。7月1日,奉上级指示,蓝训材宣布海丰县民主政府改称海丰县人民政府,并设立相应部门机构,迎接新中国诞生。
海丰解放前夕,蓝训材赴惠州任东江行政专署民政科长兼支前统筹处长。为迎接南下解放大军,日夜工作,事事亲力亲为,劳累过度,体弱多病。1950年初,因病情恶化,被上级严令回海丰赤石治病休养5个月。带病协助县政府征粮,做群众工作。假期未到,又奉命回到惠州筹建广东省人民法院东江分院,任院长(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前身),后调粤东分院,长期抱病坚持工作。1955年1月,蓝训材带病冒着严寒到广州参加司法会议,因病情突然恶化不幸逝世。全国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蓝训材认为革命烈士。
为保金瓯颠不破,擎旗自有后来人。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好文共赏 陈旭光2007 发表于 2022-7-31 13:05
好文共赏
多谢关注{:handshake:} 多谢网友们关注{:5_15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