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是负担还是促进水平提高?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2-9-27 10:57 编辑近年来,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做课题研究成了一种风潮。教师成长需要研究。教师可通过课题走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我的成长路径;教育发展需要研究。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通过研究,从经验走向科学;政策上也倡导教师开展研究。2021年,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等五个能力标准文件中,明确将“学会研究”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找准真问题、扎实研究能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给教师和教育都带来提升,但问题在于,中小学幼儿园轰轰烈烈的课题潮背后,很多却是被动参与、敷衍对付。
其实,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四多四少现象——被动多,主动少;工作多,研究少;重复多,创新少;形式多,成效少。有教师向《教育家》表示,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是不愿搞课题研究的,因为费时费神,可能还需要付费才能发表;做研究,往往是因为评奖评优评职称的需要。抱着这样的出发点,研究中出现了课题假大空、研究报告拼凑网上素材、研究过程走过场等现象。
脱离工作实际,做不值得研究的课题,自然是负担;没有指导、缺少支持,靠教师单打独斗做研究,自会成为负担;与评职称挂钩,与工资挂钩,与发展挂钩,因而去做形式主义的工作,难免成为负担。
我们并不否定课题研究,但是不应该让适合不适合、有没有科研能力的人都一拥而上做研究;不应该没有任何指导与支持,让教师没头苍蝇似的白费力气做研究;不应该做形式主义的、没有任何价值的研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