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就别再跟孩子以普通话交流了
现在的学校,教学、学生交流基本上都是以普通话为主的了,这正是推广国语的结果。然而我们是有自己的天生语言的,如果我们把普通话称之为母语的话,我们的海丰话就是我们的基因本性语言,是母语中的母语,是不容我们忽视甚至放弃的。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之下,我们的孩子当中有些人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对话都是以普通话为主,他们回到家所看的电视节目以及与家人 的交流很多也是普通话的。故此有些孩子跟外省朋友交流的时候说得一口溜溜的口语而跟我们以海丰话交流的时候竟然会有一头雾水的情形出现,这到底是好现象还是需要我们警惕的现象,众说纷纭。而我对海丰话的传承和保护开始了自己的担忧,因为我们的孩子如果长期以普通话跟我们交流,他们对人生第一种应该掌握并需要一生谨记和使用的语言感到陌生的时候,我们的本地文化就开始堪忧了。前几天我跟一个放学了正在等她爸爸来接的小女孩用海丰话说了一句:“外面太阳热,你到屋檐下来等。”结果她没有理睬我。一开始我以为她只是因为不听陌生人的话而故意不理睬话,当她的爸爸来了后,我跟她的爸爸聊到刚才的话的时候,她的爸爸告诉我,这个女孩这学期刚从深圳转学到汕尾的,她不会讲海丰话也不会听海丰话。说到这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一个父母都是汕尾人的小孩竟然不会说海丰话了,这样的家庭和孩子,还有多少呢?无独有偶,我表哥的儿子也是不会说海丰话,他在深圳成长、上学,国语、英语讲的是十分流利的,但是海丰话一句也不会说,只会听。
我记得两三年前我在凤苑市场后面的巷子里遇到几个不同年纪的小学生,跟他们聊天的时候,他们都是以普通话跟我说话的。然后我用海丰话给他们讲一个海丰本地的故事,叫做“今年番薯不比当年芋”,结果我讲了一般就被一个小孩打断了,他说听我用海丰话讲故事费劲,问我能不能用普通话讲这个故事。我说这是本地故事,当然要用本地话来讲才好听,用普通话讲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了。我记得当时是七八个小孩在听,等我讲完了这个故事,我问了一下,能全部理解得了的,竟然只有两三个;能理解一半或基本理解的,大概有两个。剩下的是听不懂或需要在心里自己翻译翻译的。这算什么事儿呀!听不懂的小孩说他们听不懂的原因是我讲的太快了,有些词汇他们没听过。或许这勉强算是一个理由吧。
后来我发现现在的小孩子在校内可以说是完全用普通话对话了,无论是跟老师还是同学,基本都是这样。我去儿子的学校的次数不多,除了下雨天送雨伞和小孩作业、核酸码忘记带了我给送过去的机会之外,我基本没什么时间去学校,所以一开始对校园内的语言环境是不甚了解的,直到小孩打疫苗的时候,我才进去学校陪了一下小孩。结果我听到的清一色是普通话,我们本地话一句都没听过。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有学校职工又或者是打疫苗的医生、护士,就连学校广告通知全部是普通话。
我们可以这么说,小孩子在上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路上还是校园里、课室里已经在全方位训练普通话了,现在的小孩普通话比我们标准不知道多少倍了,所以回到家就别再跟小孩说普通话了。留点空间和时间给我们的第一母语,即我们的海丰话。如果我们不再传授海丰话给子女,信不信如此以往三代人,海丰话就绝种了。我们现在只需一代人就已经有很多小孩不会讲海丰话了,这现象是十分严峻的,并非危言耸听。本来说海丰话不应该是一个问题,而现在变成了一个需要我们改变思维和生活方向去刻意注重传承的问题,这多少有点让人嘘嘘呀。
推广国语无可厚非,但是保护地方语言也是理所应当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学校里普遍讲普通话了,我也不知道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有没有把词语用海丰话教一遍,但是我看到一些孩子对文字、句子的认识、阅读基本上是普通话不存在困难,海丰话就相对绕嘴很多。这种现象真的不应该出现,尤其是我们这个以本土人士为主的城市。我们要走开放、包容的道路,也要海纳百川接受四方宾朋,尽管如此,总不能把本土文化给丢了吧?所以无论在广东省还是广东省以外;无论在汕尾还是汕尾以外,孩子回到家,我们就跟他们多以海丰话交流,务必要让他们会讲这门语言,这才是我们亲生的母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