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战史 前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战史前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简称东一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革命的人民武装。这支队伍是在东江纵队北撤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议,发动全面内战的时候,江南地区(广东东江以南地区的简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拿起武器,组成新的人民武装。东一支继承东江纵队的革命传统,在江南地区开展了三年多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数以百计的“清乡”、“扫荡”和“进剿”,胜利地坚持了斗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在三年多的战斗中,消灭了敌人七千六百一十三人,先后解放了江南各县,支援和配合南下大军,完成了解放东江和广东全省的任务。东一支的指战员,奋战三年多,为革命建树的英雄业绩,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战斗凯歌,将永远铭刻在江南人民心中,永远载入革命的光荣史册。江南地区包括惠阳、惠东、东莞、宝安、紫金、海丰、陆丰和深圳、惠州等县市。这里占有陆地面积二万四千二百九十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五百三十多公里。东面是沿海地带,与潮汕地区相连;东北是绵延的山地,与兴、梅和九连山区相接;西南是丘陵平原的鱼米之乡,紧接华南首府广州市和虎门要塞,与港澳相邻,控制着祖国南大门;广深铁路、广汕公路,纵横境内:处于东江中下游的惠州市,是广州连接粤东的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江南地区人民富有革命的光荣传统和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远在一八九九年就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一九00年孙中山在三洲田举行第一次起义,反抗清朝的封建统治。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前,首先誓师东征,打败盘踞在惠州和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点燃了大革命战争的烈火。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我党领导海、陆、惠、紫人民,举行多次武装暴动,建立过县临时人民政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部队会师东江,和当地工农革命军并肩战斗,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海陆丰苏维埃政权,随后发展为海、陆、惠、紫边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开始,曾生、王作尧等在惠、东、宝组建抗日武装,以后东江纵队在这里宣告成立,开展敌后抗日战争。东江第一支队就是战斗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成长在这富有革命传统的人民之中,为革命战争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东江第一支队战史,根据各阶段的形势特点和作战方针的变化,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一九四六年七月至同年十一月。东纵北撤后,我党转入地下活动,东纵留下的武装小分队坚持隐蔽战斗,复员同志奋起自卫,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下,顽强地坚持了五个月的艰苦斗争,为后来恢复武装斗争保存了火种。第二个时期: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七年底。一九四六年冬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中共广东区委关于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一九四七年初组成惠东宝人民护乡团、惠紫人民自卫大队、海陆丰人民自卫队三支部队。经过一年的斗争,人民武装部队得到很大发展,控制了由惠东宝到海陆惠紫边大部分农村,初步建立了游击战争根据地。第三个时期:一九四八年一月至年底。一九四八年二月中共江南地委成立,组成江南支队。上半年,敌进攻我东宝、海陆丰、惠紫边地区。七月,国民党重点进攻我惠东宝地区。江南支队运用毛泽东同志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思想,采取奇袭、伏击等战术,给来犯之敌以致命的打击,连续粉碎宋子文的第一、二期“清剿”。第四个时期:一九四九年一月至年底。一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江南支队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根据分局和边纵的指示,各部队开展了春季攻势。三月,支队主力进军紫金、五华;四月,回师陆丰,把江南地区与闽粤赣边区、九连地区连接起来,形成海陆惠紫五边根据地,并全面展开建政工作,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粤赣湘边区党委和粤赣湘边纵队的正确领导下,终于完成了重建武装,恢复和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