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656 发表于 2022-11-17 16:55:53

每天都得小酌一杯,真的是你想喝吗?不,是你肚子里的“馋菌”在作怪

对于酒豪们来说,酒是每天生活都需要的必备品,一天不喝就浑身难受。甚至有人在医生要求不宜饮酒的情况下,依然放不下酒杯,没有酒就好像要了命一样。这种情况对于多数人来说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日常挺正常的人会做出这样不理智的行为呢?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21116/314d7dee37ad4f44a22a24feb6f9c12a.jpeg已有的研究显示:酒精是一种肠漏“诱发剂”,或者说是“促进剂”,既能扰乱肠道菌群,也能破坏肠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还能直接在上皮细胞表面毫无遮挡穿肠而过。在人体中,酒精几乎可以对任何器官都畅通无阻,循着浓度梯度在人体中随意漫游。因此饮酒不仅伤肝伤胃更伤脑,长期饮酒会引起神经炎症和认知及情绪改变,因此,经常喝酒的人往往记性不太好,脾气有点爆,抑郁症和焦虑症风险也更高。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21116/24d41333f7d74496a28aa7d2834674f2.jpeg那么,离不了酒的人身体中的酒精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让他/她们明知道喝了不好却依然要喝?是异常的思维方式?大脑出现异常?还是别的原因?最近两项自然科学研究给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答案:可能是人的肠道菌群出了问题,离开不开酒的人肠道里养了一群嗜酒的微生物。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21116/f9102ada11154db49886daffa4ab0c41.jpeg2022年10月19日,《Nature Communications》(精神病学领域一区期刊,影响因子17.694)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酒精依赖患者/酒精成瘾者的粪便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可以将酒精偏爱行为传染下来,培养出“瘾君子”。(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4054-6)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21116/a9ac541ee370413eba310665a97c65a1.jpeg科学家们通过粪便菌群移植治疗患有肝硬化的酒精依赖患者(男性),并将患者接收粪便菌群移植前后的菌群同时移植给了无菌小鼠,结果发现: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21116/9758b15b8aa4421ea72bbff7b5b34658.jpeg
[*]酒精依赖的肝硬化患者接受正常粪菌移植15天后,对于酒精的渴望显著减轻,且这种效果在6个月的追踪期间一直很稳定。15天时的检测还发现,经粪菌移植干预后,患者血清炎症水平减轻(IL-6和脂多糖结合蛋白LPS(即内毒素结合蛋白)),短链脂肪酸增加。
[*]成年无菌小鼠分别接受酒精依赖的肝硬化患者移植前或移植后的粪便菌群,16天后进行为期2天的酒精偏好测试,发现接受患者移植后菌群的小鼠(Post-FMT组)对于酒精的偏爱显著低于接受患者移植前菌群的小鼠(Pre-FMT组)。
[*]生化分析发现,与Post-FMT组相比,Pre-FMT组小鼠肠道丁酸盐和异己酸盐含量显著减少,而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PS含量显著增加。
[*]菌群分析显示,与Post-FMT组相比,Pre-FMT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显著降低,且两组酒精偏好检测接触酒精后多样性均有显著下降。
[*]对酒精的偏好与肠道某些菌群有关,比如Pseudoflavonifactor属丰度与酒精偏爱呈显著负相关。
[*]进一步研究发现,与Post-FMT组相比,Pre-FMT组小鼠小肠有843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而肝脏和前额叶表达发生改变的基因相对肠道而言较少,分别为42和43个。
食与心点评:这项研究提示我们,人对于酒精的偏爱至少也会由肠道里的菌群参与决定,改变菌群就能改变对于酒精的依赖度。不过这样研究对于酒精依赖相关菌群对大脑的研究较少,尚不能定论酒精成瘾对多巴胺的上调与肠菌的直接影响孰重孰轻。2022年10月24日,《Molecular Psychiatry》(精神病学领域顶级期刊,影响因子13.437)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通过海马神经炎症调节慢性酒精暴露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2-01841-y)长期饮酒是抑郁症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但是由此导致的抑郁是酒精引起还是其他因素引起尚有争议。中国科学家的这项研究提示我们:长期酒精暴露塑造的肠道菌群才是导致抑郁的关键。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21116/e4eb573e5c054e3e980f76ed5571cf65.png研究者构建了慢性酒精暴露模型、腺病毒注射抑制大脑海马体炎症动物模型以及粪菌移植模型等多个实验。1. 慢性酒精暴露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益生菌组、酒精组和酒精+益生菌组,后两组接受为期90天的酒精暴露,益生菌组从第61天起通过灌胃方式补充益生菌。结果发现:
[*]两个酒精组的小鼠生长速度变慢。
[*]与对照组相比,酒精组小鼠焦虑样行为和抑郁样行为显著增加,压力激素水平更高;而与酒精组相比,酒精+益生菌组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和抑郁样行为显著减少,压力激素水平更低。提示益生菌能纠正酒精诱发的行为异常。
[*]与对照组相比,酒精组小鼠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显著降低;而与酒精组相比,酒精+益生菌组小鼠的菌群alpha多样性显著增加。提示益生菌能够将酒精诱发的alpha多样性降低提升回来。
[*]酒精明显可诱发肠漏。与对照组相比,酒精组小鼠回肠绒毛显著缩短,肠道渗透性增加,血清内毒素和IL-1β增加;益生菌干预可减少内毒素和IL-1β的增幅,改善肠道渗透性,但没有达到恢复正常肠道结构。
[*]酒精可导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益生菌干预能减轻海马神经损伤。
[*]
2. 粪菌移植实验,将对照组和酒精模型组小鼠的菌群移植给服用广谱抗生素去除肠道菌群的受体小鼠,结果发现:
[*]菌群成功从供体小鼠移植给受体小鼠。与接受对照组菌群的小鼠相比,接受酒精组菌群的菌群多样性更低。
[*]与接受对照组菌群的小鼠相比,接受酒精组菌群的小鼠焦虑样行为和抑郁样行为更多,血清皮质醇水平更高。
[*]与接受对照组菌群的小鼠相比,接受酒精组菌群的小鼠肠道屏障渗透性增加,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更高。
[*]与接受对照组菌群的小鼠相比,接受酒精组菌群的小鼠海马呈现显著神经损伤,小胶质细胞激活,NLRP3 炎性体增加。
这些结果提示:虽然粪菌移植只是移植菌群,但酒精造成的菌群异常、肠道屏障损伤、行为异常和海马异常都通过菌群移植可在没有喝过酒的小鼠身上重现!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21116/0ab0ff12c8474ed680feca7beaa76c74.jpeg3. 腺病毒和乙醇暴露实验。小鼠大脑海马接受腺病毒基因注射,4周后进行90天的酒精暴露。结果发现:
[*]海马注射NLRP3-shRNA的小鼠(抑制了海马NLRP3炎性体激活),长期酒精暴露后,焦虑和抑郁样行为没有增加,也没有明显海马炎症,但菌群多样性依然明显降低,外周炎症介质水平也有明显增加。这些结果提示,酒精相关菌群引起的行为改变与其诱发的神经炎症有关,并且这些炎症受肠道菌群影响而非脑海马的影响。
[*]把上文两组NLRP3下调小鼠(对照组+酒精组)的菌群移植给受体小鼠(无原生菌群,无海马注射),发现接受酒精组菌群的小鼠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增加,菌群多样性降低,肠道屏障受损,肠道渗透性增加,外周炎症介质增加,海马炎症水平增加。
[*]因果中介分析显示:一些菌的增加(如芽孢杆菌门和葡萄球菌门)的丰度升高和一些菌(如拟杆菌目和疣微菌纲)的丰度降低会增加抑郁样行为风险,且这种效果主要由内毒素、IL-1β、TNF-α、IFN-γ等炎性介质介导。
这些发现提示:酒精诱发的异常菌群首先通过诱发肠漏和外周炎症,进而引起神经炎症和行为改变。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21116/7f0e7b29079d47cea7a73ce335313fa5.png食与心点评:这项研究提示,饮酒造成的行为异常主要是通过诱发特定的菌群存在而持续,而不是通过酒精维持。酒精造成的免疫和大脑损害不会因停止饮酒后就停止,而会持续存在,只有调整菌群才能改变。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21116/9fa2178f55a6482fa8628e1a4ceedd30.jpeg食与心温馨总结:爱喝酒确实是有“馋虫”存在,那就是肚子里的肠道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操纵着”酒豪们对酒精的渴望,通过更多的酒精摄入来促进自身的繁殖,压制竞争微生物的生存,诱发宿主的肠漏和外周炎症,引起宿主大脑神经炎症和行为异常,进而导致宿主陷入酒精依赖的恶性循环。实际上,食与心的研究室在2005年就发现,原本酗酒且有家庭暴力的人,在大量食用NS乳酸菌发酵食物后,觉得酒喝起来没什么劲儿了,结果不仅对于酒精的偏爱没有了,对家人也温和起来。所以,爱喝酒的朋友不妨思考一下,酒真的那么好喝吗?真的是你想喝酒了吗?越贵的酒就越安全吗?都不是!其实是你受骗上当了。这两篇独立的新研究都告诉你:哄你上当受骗的是那些不该在肠道里驻扎的小东西,它们把你的肠道菌群搅合得翻天地覆,然后让你毁脑损体,破财还不免灾。


来源:搜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天都得小酌一杯,真的是你想喝吗?不,是你肚子里的“馋菌”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