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人心灵手巧、工匠精神深厚,需要大力挖掘、继承和发扬
近年来,汕尾不断加大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力度,增加市、县两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批次,非遗项目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有效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
尤其是在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方面,汕尾积极开展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戏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记录工作,通过摄制戏剧传承人一生从艺的经历、加快推进稀有剧种古老剧本抢救保护工程、设立临时机构“汕尾市地方戏曲创作研究室”等系列举措,让沉寂多年的濒危曲种获得“新生”,重新走进百姓生活。
近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汕尾市申报的脸谱绘制成功入选。年初,汕尾市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工作完成,增加碣石东埔竹马戏等市级代表性项目17项。至此,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省级30项、市级75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招牌愈发闪亮。可以说,这些成就,离不开无数的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和殚精竭虑的劳作。
从汕尾走出去的工程师、科学家,甚至是文学艺术家,彭仕禄、黄旭华的动手能力和思考力就没得说的,而像杨成志这样的人类学家, 1928年受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指派,赴云南调查少数民族情况。以后杨成志深入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调查研究奴隶社会结构及彝族生活情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特征,写出《云南民族调查报告》、《罗罗族巫师及其经典》、《罗罗太上消灾经对译》等专著。这是中国较早的民族学田野考察著作。其动手能力就可见一斑。
现在,汕尾正在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更需要挖掘深厚工匠精神,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汕尾工匠精神。现在的关键在于解决“专注”问题。因为很多汕尾人,“贪大求全”、“好大喜功”,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精。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方式,是造成低水平重复、低水平竞争、低水平发展的根本原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