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城区马宫街道长沙村乡村振兴发展纪实
长沙村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讲活动。环境雅致的村图书馆,孩童在书香的沁润中度过闲适午后;“幸福食堂”里的助老餐荤素搭配营养丰富,老者们其乐融融地围坐一桌享受着幸福“食”光;景色宜人的鹭鸟天堂里,游客们尽情呼吸着来自大自然的新鲜馈赠……这些美好乡村场景,是城区马宫街道长沙村的真实写照。
今年来,长沙村聚焦“未来乡村”,抢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大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党建促发展、产业促增收、治理促平安“品牌”,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建赋能 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走进长沙村村委会,记者看到,村委会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挂满荣誉:“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在这些荣誉背后,离不开基层党建这个坚实后盾。
“抓好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一直是我们党总支部的工作重点。”长沙村党总支书记徐文彬告诉记者,从加强党组织建设入手,长沙村设置村民小组党支部3个、党小组3个,实现党组织应建尽建,基层党组织堡垒进一步强化。实施“公开亮诺”活动,结合长沙村情况,制定党组织书记和支委班子目标清单,落实好职责分配,持续提升了党组织的引领力。坚持“第一议题”“一月一主题”等,提高村“两委”干部思想站位,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相互促进,以党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同时,党员干部发挥“头雁”带动作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党员干部多走上街头,多与村民谈谈心,多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发挥“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的基层群众治理作用,通过党总支牵头,由老党员带头组织老干部、村民代表和热心乡贤成立矛盾纠纷调解队伍。自2021年9月成立至今,已无偿调处解决大小矛盾58起,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此外,该村还组建了以挂驻单位、驻村工作组、党员干部、网格员、村民小组长、村民志愿者、乡贤为主要力量的公共服务组、综合巡查组、应急救援组、综合治理组,紧紧扭住长沙村党总支部这一“牛鼻子”,形成“一中心四组”,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参与村治理服务的各方志愿者通过将爱和文明延伸到整个村,也感染了更多村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共建和美乡村。”徐文彬说。
资源赋能 夯实壮大集体“家底” “我们村的集体收入从原来的60万元左右,增长到现在的124万元,近几年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该村驻村干部刘开笑着说道。
该村充分利用“活力港廊”和“蚝情万丈”乡村振兴示范带交叉优势,着力开发红色文旅资源,修复了农会旧址、长沙炮台旧址,修建了长沙渡口、亲水栈道、观鸟站台,以“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红色文化+研学体验”等“1+X”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借助美丽乡村景观示范带(西线)项目和长沙村创新渔村项目,把民宿、海旁街景观、农家生活体验等与红色文化有效结合,全力打造富有长沙特色的文宿经济。借助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辐射作用,通过校地共建,打造研学体验精品线路,将红色文化与研学体验相结合,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文创、红色教育等多元产业业态,在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带动村民走向致富之路。
作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之一,海产养殖发展撑起了该村经济的半边天。养殖户黄文权是四川人,在长沙村扎根36年了。“我是专门做海产养殖的,长沙村的地理位置、气候水质很适合海产养殖。而且村里对我们养殖业也大力支持,给予了我们很多优惠政策。”黄文权满意地说道。
“我们村现在有两个渔塭,总面积有608亩。长沙村独特的地理优势,特别是我们这里养殖的蚝,常年生长在咸淡水交汇处,养出的蚝个大鲜美,市场价值也高,深受顾客青睐。”说到海产养殖,刘开向记者算起一笔账:“按照去年的产量,全村养殖蚝达到75000斤、螃蟹10000斤、对虾50000斤,按照市场价格蚝85元/斤、蟹70元/斤、对虾50元/斤计算,去年全村的海产产值达到957.5万元。”
此外,该村通过“三资”核查,整理并规划了可供发包的渔塭1510.5亩。经过“四议两公开”的法定程序,2022年至2023年,该村先后将“村前塭”“渡头渔塭”在马宫街道三资交易中心进行发包,用于扩大生蚝养殖规模,打造“长沙高端生蚝”品牌。“截止今年1月,长沙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达124万元,争取到年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150万元以上。”刘开满怀信心地说。
服务赋能 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动能” 走进该村村头的图书馆,浓浓的书香扑面而来,馆内宽敞明亮,清凉静谧,书架上各类书籍摆放整齐,阅览区内坐满了前来阅读充电的青少年学生,处处充满着浓厚的学习氛围。不少学生或在书架前挑选书籍,或安静伏案认真书写,在清凉静谧的环境中投身书海,在浓浓书香中静享阅读时光;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充电”,共同漫步“书山”,畅游“书海”。每年暑期,这里有美育美术课、阅文夏令营、从故乡走向远方活动等4门公益课吸引大批乡村学子。通过这些课程,让村里的孩子们从小就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乘着乡村振兴发展的东风,该村持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建设占地3500平方米的公园,配套了篮球场、文化广场;建设图书室和阅览室,藏书达30000册并配套了20部电脑,不断满足村民文化生活需求;建设“幸福食堂”,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归属感。经过一系列改造,长沙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建成了停车场、公厕、快递驿站等基础设施,渔民祠堂和戏台等也焕然一新。
“硬件”提升的同时,该村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常态化开展党员群众活动,集结驻村第一书记、退休党员、党员志愿者等举办“四点半课堂”,打造便民服务小家庭。通过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开展最美庭院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正向激励,推进文明新风入脑入心,让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近年来随着长沙村宜居感和吸引力不断提升,也激发了村民立足乡村、治理乡村、发展乡村的动力和热情,越来越多的村民和乡贤自发地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
徐文彬表示,下来,长沙村将继续发挥优势、深挖潜力,提高自我“造血”功能,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抓手,将长沙村打造成一个文旅康养乡村。来源:汕尾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