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教育目的与现实的基本要求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23-12-4 17:11 编辑现行的教育目的与现实的基本要求
——三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问题的探索
陈治赠 2023年12月4日
现行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2021年4月29日修正版)。
现实的基本要求因人而异,很难一概而论。以“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为基准点,现实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劳动是为了稳定的生活。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问题,可能与现行的教育目的和现实的基本要求客观存在的矛盾有关联。主要有如下表现:
1、“三大差别”等不平等现象,以及官场腐败的影响。
在现代,人们所从事的各行各业,是互通有无互为依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在为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民服务。人们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和权利。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体现公平正义。新中国诞生以来,没有武装割踞式的内战,社会稳定。即使是某个地方受自然灾的袭击,有全民作坚强后盾,国家各级政权有序赈济。不存在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现象。相对贫困户也有全民帮扶。无论在何处谋生,都有安居乐业的客观环境。
然而,时下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贫富差别”正在逐步扩大。医疗、教育、住房“三座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农民工在就业所在地的后代就近入学受到高门槛的限制,享受义务教育大打折扣。尤其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接班奋斗了一辈子的中国农民,养老还要靠子孙。再加上官场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官员贪婪肆无忌惮等腐败之歪风邪气的吹袭,孩子们从小到大耳闻目睹,留在心灵中的阴影不容易消除。客观上影响了对主义和接班的追求。
学生读书是为掌握顺应时代要求的谋生知识和技能,基本要求是为了生活。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首先是希望求得一份相对稳定、多劳多得的社会职业。唱响代代相传的解决自已的温饱,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人生“三步曲”,这是现实社会的普遍要求。希望踏入热门行业或能够改变命运的职业往往是一职难求,实现读书改变命运的是极少数。多数孩子是学不致用,很难达到学有所成、学有所为、学有所得的目的。让迫于生活而从事连父辈做梦都想放弃的职业的毕业生,或者让连自已的温饱都无法保障的待就业青年,谈主义和接班不现实。不妨做个实验:让那些自以为求职不是为了谋生、思想境界高大上的“人民公仆”不领旱涝保收的薪俸、福利,看一看还有几个愿意谈主义和接班,继续完成“人民公仆”的初心使命?
2、孩子是姓氏家庭的“私有财富”,还是政权的“公有资产”的理念模糊不清。
社会普遍认为,孩子从母胎孕育10个月到哭着来到世间,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临池学书,走向社会,都是父母耗尽心血,含辛茹苦,家庭成员齐心呵护养育,才能长大成人。家长对儿女们的基本要求是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和和美美成家立业。孩子是姓氏家庭的延续,姓氏家庭代代相传最为可靠的珍贵的“私有财富”。
就我国而言,人们从事建设受所处的社会属性制约,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这是自然顺应的社会现象,随遇而安的本能。在古代,是建设封建社会。在近代,是追求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所谓社会,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社会的属性由政权性质及其奉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这是全人类的共识。祖国与政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祖国是永恒的实体。政权是祖国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产物,阶段性、暂时性的代表,在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过程中不断更替。无论政权如何更替,从来没有“新祖国”与“旧祖国”之称谓。在古代,政权更替有前朝与新朝之区别。在近现代,政权更替有“旧中国”与“新中国”的经典叫法。社会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求知的良好的客观环境,是在为建设伟大祖国服务。这是任何政权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任何政权固本强基的必由之路,不是孩子们属于政权“公有资产”的依据。教育是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培养和储备源源不绝的建设者和守护者。教育还有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在特定环境下,既为旧政权培养和储备掘墓人,也为新政权的诞生和建设培养和储备新一代精英。
有家才有国,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因此,现行教育首先必须培养孩子牢固树立感恩父母、感恩家庭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情怀。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弱化“两感恩”传统,家国情怀缺失了一半,孩子们的立身处世就缺失了坚实稳定的基础。如果孩子连“两感恩”的传统理念都淡化了,服务当今的要求就立足不稳。
3、我国的现实社会是两种所有制双轨并存。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标准,仍在探索之中不断完善和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及现代化建设,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学生完成学业后如何具体服务社会?教科书没有现成的模板答案。尤其是我国是两种所有制双轨并存,增加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探索的难度。
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方式(简称“公有制”),与实行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方式(简称“私有制”) 双轨並行。两种所有制的本质下同,目前是在中央集权的干预下,双轨是在矛盾中沿着发展生产力的方向和衷共济。无论在那条轨道竭诚服务,都是伟大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孩子们学成之后,绝大多数是服务于私营工商企业的“私有制”。让服务于“私有制”的劳动者贴上“公有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标签,明显名不副实。
思想文化上,我国是成熟的根深蒂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的外来文化并驾齐驱,现实生活中多元信仰与单一信仰各行其是。
面对经济、思想文化的双轨制格局,教育无法独善其身。学校只能是公立与私立並举。公立与私立学校虽然执行共同的教育目的,但办学经费、师资和学生的来源等各具特点。社会现实是自上而下只有“公有制”的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构成的组织体系,没有“私有制”的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构成的组织体系。用“公有制”思维制定组织体系赖以生存和运行的整套管理规则,用于私立学校,顾此失彼的状况不可避免。更为关键的是,公立学校的学费是“国家牌价”,私立学校的学费是“市场高价”。让牌价与高价的毕业生一同来谈主义和接班,志向未必相同。
“中国高校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能照搬美国的路子,也无路可搬”(来源:中国科学报2023年10月28日《高校党委书记:我们要建的不是第二个哈佛、第二个麻省理工…》记者温才妃)。中小校遇到的很多问题,该走什么路子?是否有路可搬?仿佛也没有找到共识。路在何方?只有等待专家们的锦囊妙计和高层决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问题也不例外。(图片和注明來自网络)
注:从小学开始,中国学生就习惯了背(拉)着大书包。但背着的不是书本,而是中国教育的沉重压力!
注:高中三年做的测验试卷,叠加起来比她整个人还高!到了大学,残酷的学习生活仿佛到了终点,很多大学生开始沉浸在网游、约会。“严进宽出”也是很多大学生没有学习激情的最大原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多谢网友们关注{:5_157:}{:5_157:}{:5_157:} 一句话,学习是为了让人能够思考,而不是害怕想太多而放弃思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