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始终是我市的短板,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问题、粮食问题是关乎14亿多人吃饭的问题,是关乎几亿农民利益的问题,绝非一时半会就能轻松解决,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以足够的历史耐心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农业要继续发展,土地过度分散是关键制约。历史上,土地对农民就一直有两大功能,一是作为农民的生产资料,承担着农民的就业功能,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二是作为农民的一种特殊财产,承担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是农民的终生依靠。这两大功能至今都没有改变,短期内也不会改变。当大量的农民还没有在城里扎根之前,让他们失去土地,就是在断他们后路,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农村基础性制度改革,包括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等,必须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不能急、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农民、稳妥推进。
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动摇。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经济体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我国农业、农村社会稳定的制度基础,也是在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必须要把住的关键。认为家庭承包制的能量已经释放完毕,主张加快土地集中,甚至改变家庭承包制,这种观点是完全不对的。农民取得长期土地使用权后,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土地流转,并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但基础仍是家庭承包经营。因此,我们一不能搞土地私有化,二不能改变家庭承包制,这就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
切实增强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会逐步下降,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农业比重虽然降低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要认识到农业是基础,一个县不重视农业不会出问题,所有县都不重视,迟早要出问题。特别是对粮食安全,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就是头等大事,粮食出了问题就是釜底抽薪、一剑封喉,谁也救不了。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
从城乡一体化层面推动农业现代化。在人均耕地如此少的客观情况下,即使土地回报率再高,农业也难以有较大发展。因此,对于农业问题,不能就农业说农业,要从城乡一体化层面才能解决,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即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业必须推进城市化,这是一个大方向。要推动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制度空间,逐步减少农民,让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要实行城市向农业反哺机制,从财政支付转移、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向“三农”倾斜,补齐“三农”短板,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