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擂茶香飘飘——陆河县致力挖掘打造客家非遗品牌
群众在制作陆河擂茶。在陆河,擂茶搭配米饭乃是普通人家每天中午的主食,也是招待客人的不二之选。将配置好的擂茶材料放置在擂茶钵内,用擂茶棍顺着一个方向把钵内的材料研磨成茶泥,然后再用开水把茶泥冲泡开来,一钵甘润醇香的擂茶就制作完成了。
有客家的地方,就有擂茶。这种留存了2000多年的茶饮,从山间人家播撒到大江南北,化作一碗碗浓香的乡愁……
飘香四溢 油茶美名传 据了解,陆河擂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净茶(咸茶),以焙炒过的绿茶、生芝麻、炒花生等制作而成。二是油茶,将一些新鲜野菜,通过巧妙搭配,擂成茶膏,冲泡而成。2012年,“陆河擂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客家擂茶用料考究,特别是油茶,一般采用茶叶、芝麻、花生为主料,配以薄荷、嫩枫叶、芫荽、艾叶等十几种香菜或野菜翻炒后,放进特制的牙钵里擂制而成。擂茶专用的木棍是用香樟或油茶树等无毒木料制成的,保存了擂茶天然纯正的风味。”陆河县实验小学教师叶勤海向记者介绍道。
陆河油茶口味独特,回甘味浓,十分开胃、解渴。“我家人经常做油茶,选择自己喜欢的蔬菜做成茶菜,配上一盘炒粄来吃,油茶味道浓郁苦甘,炒粄口感松软,搭配起来十分好吃!”在河口镇工作的刘心对记者说,油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等保健养生功效。作为陆河油茶材料之一的紫苏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是“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小茴香在《唐本草》中的记载是“茴香善主一切渚气,为温中散寒、立行渚气之要品”。
在陆河县河田镇的街道上,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擂茶店,中午时分,前来吃擂茶的人络绎不绝,除了不少客家人来吃,还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多数游客会点一钵油茶,加入芥兰、虾米、赤豆等茶菜,撒上炒米、花生,顿时茶香四溢。油茶茶味先是苦甘,继而微甜,加上茶菜的软香,炒米和花生的酥脆,可谓是“天衣无缝”。很多顾客还喜欢点一份炒粄,白色的粄条,拌着青色的芥兰、金黄色的五花肉和肉卷,入口绵软弹牙。许多顾客临走时还会特意买一两盒油茶膏。“顾客买茶膏回去放在冰箱里,可以随时用开水泡成油茶吃,十分便捷。”店老板告诉记者。
陆河擂茶。
多措并举 提升知名度 近年来,该县多措并举宣传陆河油茶,不断提升陆河擂茶知名度。
螺洞世外梅园、螺溪谷和北中红色欢乐谷都有擂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将擂茶的历史沿革、制作配方、具体做法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外来游客进一步了解陆河擂茶文化;该县邀请省、市媒体宣传报道陆河擂茶,多形式扩大陆河擂茶的宣传面,比如,广东新闻频道《社会纵横》栏目以《陆河擂茶:客家人难以割舍的情怀》为题,对陆河擂茶进行了深入报道;该县有关部门将有关陆河擂茶宣传资料通过全县多个擂茶店派发给外地顾客,让顾客对擂茶饭前有了解、饭后有体验,进一步提高陆河擂茶的知名度;经常举办有关陆河擂茶的宣传活动,去年举办了“冬养陆河”螺洞世外梅园美食节系列活动之客家擂茶比赛,16支参赛队伍现场进行客家擂茶技艺、制作味道大比拼,评出“擂王奖”等多个奖项,进一步弘扬陆河客家擂茶文化。
建言献策 传承好文化 作为陆河特色美食,应该如何进一步弘扬陆河擂茶文化呢?
“提高陆河擂茶和炒粄这些美食的知名度,除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还可建立擂茶炒粄的体验馆等,让客人了解和参与客家美食的制作过程,引导游客亲手做一做,根据自己的口味自助搭配,体验劳动的滋味。同时,完善保鲜技术,制作出更多方便携带食品,让远在外地生活的人能随时品尝到客家美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叶勤海对记者说。
陆河县河田中学教师彭成专告诉记者,“要弘扬陆河擂茶文化,好的营销不可或缺。例如,可以通过电视报纸、自媒体报道和利用直播带货以及扶贫助农公益直播推介、开展‘文化之旅’活动展示等形式进行宣传,相信能够有效地提升陆河擂茶的知名度,擦亮陆河擂茶的招牌。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陆河擂茶的文化内涵。要侧重挖掘陆河擂茶的发展史,增强陆河擂茶的历史厚重感。此外,要挖掘与陆河擂茶有关的神话传说与真实故事,组织文化人讲好陆河擂茶故事,为陆河擂茶提供更多的‘文化养分’。”
“对弘扬陆河擂茶文化,我有几个建议:一是可以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擂茶文化节,扩大美食影响力。二是在文旅宣传推荐上,可以设立一个口号,比如说‘来陆河就吃陆河擂茶’。三是借一年一度的梅花季节,在陆河县螺洞世外梅园景区等地加强宣传。比如,可以在景区设立陆河擂茶摊点,为游客每日免费提供品尝多少杯、买门票送一杯等优惠。四是在校园加强陆河擂茶宣传教育,让更多青少年了解陆河擂茶的历史。”自媒体主播吴楚群说道。 汕尾日报记者 彭伟栋 通讯员 朱仕航 罗兆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