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留痕迹、凡事数据化有必要吗
“留痕”也叫“痕迹管理”,就是在工作中通过保留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重视“痕迹”,能避免某些干部在汇报工作、迎接检查时夸大其词,甚至弄虚作假等问题。但案例中的过度留痕现象已经成为形式主义的一种新的表现,在一些单位和组织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工作累,证明工作更累,一份力工作,两份力来证明工作,看似忙忙碌碌,却让教学成了“副业”,让不少老师颇为苦恼和痛苦。听课要拍照,要写听课记录;培训活动要拍照,要写培训记录;教研活动要拍照,要写教研记录;和学生谈话,要拍照,要写谈话记录;家访要拍照,要写家访记录;开会要拍照,要写会议记录;开班会要拍照,要写班会记录;心理咨询要拍照,要写心理咨询记录……有没有实际效果,没人关注,照片和材料却实缺一不可。每天从早忙到晚,大多时间却在忙着应付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作业没空批改,课件没空制作,更无暇去深入钻研教材,与教书育人的初衷相悖甚远。教育,有时候就像花朵,我们要静待花开。不得不说,教育应该脚踏实地,马虎不得,当一步一个脚印,虚晃不得,飘浮不得,应付不得。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实际有效的措施,想必学校的发展会更好,老师们的幸福感会更高。我们经常说“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是用来形容工作做得扎实,脚踏实地留下实绩,这是很自然也是很应该的。但是为了应付交差的“留痕”,就违背了真实性的原则。为留痕而留痕,则成为破坏机关作风的坏风气。曾有一名年轻的党务干部抱怨,为了应付检查,他抄谈心笔记抄到半夜,真让人哭笑不得。谈心应该说的都是心里话,怎么能公之于众呢?这样的谈心不谈也罢。这样的事情多了,就成了“留痕主义”,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基层党建的健康发展。书面材料一大堆,“痕”是留下了,但“绩”却没有创造出来,“效”也没能取得,表面是贯彻了上级精神,实质上使重大决策部署的效应层层衰减、形成“空转”,不仅造成“文山会海”有所反弹,更给改革发展带来实质性的贻误。
事事要材料、事事留痕迹,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便于上级检查。基层“不得已而为之”的背后,是一些上级部门官僚主义的惯性在作祟。说到底还是干部的价值观政绩观出了问题,没有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工作的出发点。要扭转这种风气,领导干部多到基层一线抓落实,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才是做好工作的正道。
国家现在打击工作留痕。不允许工作留痕。但是好像没啥用!因为工作留痕是为了保护自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