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镜兵 发表于 2024-6-4 11:37:13

中共东江特委白话剧团的前世今生

中共东江特委白话剧团的前世今生◎袁清珠戴镜兵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中,海丰县梅陇高等小学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它不仅在教育领域培养了无数人才,更在革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自1921年彭湃担任海丰县教育局长,梅陇高等小学便成为革命思想的摇篮。在彭湃的革命理念影响下,梅陇的知识界特别是梅高小学的师生们,开始接触并传播革命思想。随着海丰总农会的成立,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梅陇高等小学的师生们深受启发,积极投身社会活动。特别是在与地主的减租斗争中,师生们与农会领导人紧密合作,为农会斗争出谋划策。为了更有效地宣传革命思想,学校组织宣传队,并逐渐发展成“白话剧团”。1925年,黄伯驹因革命英勇就义,这一事件在梅陇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梅陇高等小学的白话剧团以此为素材,编写了“黄伯驹为革命壮烈牺牲”的剧目,并于1926年成功公演。这场演出不仅展现了黄伯驹烈士的英勇形象,更激发了人们对革命的无限热情。随着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梅陇高等小学的白话剧团也逐渐壮大。在梅陇区农民协会的支持下,剧团成立了编剧、采访、布置、鼓乐等多个小组,团员人数增至50余人。他们不仅为当地的民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更通过剧目揭示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展现了革命人物的光辉形象。在庆祝第三区胜利及东征军烈士亭落成的万人大会上,梅陇农会白话剧团带来了精心编排的古装白话剧。这场演出不仅展示了剧团成员的才华和技艺,更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当饰演反派的演员在台上耀武扬威时,台下的观众愤怒万分,齐声高呼打倒反动派。梅陇高等小学白话剧团的发展历程,是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革命文艺事业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也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和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在风起云涌的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鹃魂,这位才华横溢的剧团总编剧,以其卓越的才情和全面的艺术造诣,成为了一股独特的文化力量。他不仅精通编剧和表演,还擅长绘画,能够自编自演,自制道具,甚至亲手绘制布幕,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力量的画面。其中,他创作的一幅布幕上,一位骑白马的战士跃然纸上,马背上鲜明地写着工农革命军的标签,白马奋蹄奔腾,气势磅礴,令人震撼。1927年11月,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梅陇农会白话剧团受邀在海城进行多场演出。在红场的演出中,他们呈现了一出悲壮而逼真的大锣鼓武戏——《大义灭亲》。该剧以北伐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国民革命军某军官如何大义灭亲,杀掉因财色而叛变革命的不肖子的故事。这场演出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工农兵,尤其是那些外来的红军战士,他们为剧团的精湛表演和深刻内容而鼓掌不已。演出结束后,彭湃亲自上台与剧团演员握手,并提议将梅陇农会的白话剧团正式更名为“东江特委白话剧社”。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剧团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成员也逐渐增加至60多人,其中大部分来自梅陇高等小学的历届学生。陈鹃魂担任导演,与团长胡汉南一起,带领着剧团在革命的浪潮中奋勇前行。东江特委白话剧社不仅在驻地周围农村演出,还深入到陆丰县甲子、南塘、金厢、大安以及惠来县等地,用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革命思想。他们的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常常在演出结束后仍有观众不肯离场,要求续演。有一次,在陆丰大安的演出中,面对热情的观众和突发的状况,陈鹃魂和黄子琴展现出了超凡的应变能力。他们即兴合作演唱双簧,陈鹃魂根据黄子琴的动作和神态进行“翻译”,生动地演绎了一个农民从被地主压迫到参加农会、斗地主、分田地的故事。这场演出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欢乐和感动,更是一次生动的阶级斗争教育课。然而,随着国民党重兵攻陷海陆丰,苏维埃政府退守山区,剧团也被迫解散。许多剧员选择了继续投身革命队伍,坚持游击斗争。在这过程中,吕名珍、陈鹃魂、曾树全、黄子琴等多位英勇的剧员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与此同时,彭湃带领东江特委转战大南山,他深知文化宣传的重要性,因此指示各地发挥民间特点,继续鼓励民间自发的戏班到农村演出,宣传发动群众。在彭湃的指示下,惠来民间的“清唱班”发展成为了“赤花剧社”,成为另一个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力量。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白话剧团,作为向农民宣传新文化的工具,在宣传土地革命斗争、反清乡、保果实、保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深刻的内容,向广大群众传递了革命的思想和力量,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共东江特委白话剧团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