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戏《小民宋士杰》入选全国戏曲创作优秀案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示全国戏曲创作优秀案例评审结果,海丰县白字戏新编古装戏《小民宋士杰》成功入选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优秀案例,成为唯一入选的县级剧团,彰显白字戏这一地方戏剧的独特魅力和蓬勃活力。https://media.nfnews.com/nfplus/ossfs/pic/xy/202505/20/e6e57e2d5abb4aa4959effc51677566d_batchwm.jpg?x-oss-process=style/w640
丑角也能挑大梁白字戏,这一扎根粤东沃土数百年的地方剧种,承载着海陆丰文化的深厚底蕴。1992年,海丰县白字戏剧团被原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殊荣;2006年,白字戏跻身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携手一级编剧范莎侠、一级导演吴兹明,开启传统经典《四进士》的创造性转化之旅。经过精心打磨,白字戏《小民宋士杰》应运而生。该剧聚焦明代刑房书吏宋士杰仗义鸣冤的传奇故事,既承袭原剧“惩恶扬善”的精神内核,更以独特剧种气质重构经典。剧本甫一问世便引发业界轰动,2023年6月21日在省剧协召开剧本研讨会,中国剧协、广东省文联等的20余位省内外知名戏剧专家、评论家、剧作家、评论家、表演艺术家齐聚研讨,盛赞其“传统与创新水乳交融,为戏曲发展注入新动能”。
京剧《四进士》以老生为主角,白字戏则大胆起用丑行应工宋士杰,通过诙谐的肢体语言、方言念白的市井韵味,塑造了一个“丑中见美”的正义小民形象。如第四场“义取书信”中,宋士杰从犹豫到决绝的心理转折,通过丑行的夸张步态与眉眼传神层层递进,既保留喜剧张力,又深化人物悲壮感。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评价:“以丑行演绎‘小民’,既契合剧种乡土气质,更凸显草根英雄的人民性立场,显示了在题材移植改编中的创造价值。”
全剧以七场戏重构经典,新增十余段核心唱腔,深入开掘人物内心。同时深度融合白字戏“三小行当”(小生、小旦、小丑)特色,11个角色行当错落有致。例如第六场“抉告”中,宋士杰得知巡按与贪官关系后的长达五分钟独唱,以白字戏特有的“啊咿嗳”拖腔,将愤懑、挣扎与决绝融于一体,配合丑行的踉跄身段,将戏剧张力推向高潮。而杨春“代父呈状”与万大姑“举状呼冤”等新创对唱,既丰富配角维度,又强化“众志成城”的集体正义感。
“草台美学”叫好又叫座2024年12月28日“庆元旦 看大戏”新编古装白字戏《小民宋士杰》惠民演出活动在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举办,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阵阵,许多观众直呼“听得过瘾、看得解气”。次日,新编古装白字戏《小民宋士杰》专家研讨会在汕尾召开,专家们一致对《小民宋士杰》的演出效果给予肯定,豫剧名家金不换评价:“以丑角担纲的大幕戏本属稀缺,县级剧团能将角色塑造得如此立体饱满实属难得,这是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好戏,市场潜力不可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自首演以来,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接到的订单暴增,几乎每个演出点群众都要求演出《小民宋士杰》,场面火爆;该剧的选段、选场也分别登上2025年省、市的春节文艺演出晚会和地方戏曲汇演晚会;2025年4月亮相“广东传统戏剧专题展演”,广受群众好评,成为现象级文化热点。
该剧仅申请到国家级非遗项目专项保护资金63万元,在经费紧张、基础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以最少的投入发挥最大的艺术效果。例如舞台设计以简驭繁,通过写意布景与灯光变换,将官衙森严、市井烟火浓缩于方寸之间,既保留非遗“草台美学”,又注入现代剧场意识。极简的舞台设计、服装设计兼顾下乡巡演便利性与影像化留存需求,为后续数字化传播奠定基础。
当非遗遇见创新,当经典对话当代,《小民宋士杰》以草根视角诠释正义真谛,用戏曲美学激活传统道德。这部精品力作,不仅为白字戏赢得更广阔的舞台,更昭示着中华戏曲在守正创新中永葆青春的无限可能。南方+记者 陈欣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