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 发表于 3 天前

汕尾人运用毛选到骨髓中

汕尾的夏日,咸腥的海风总裹着热浪扑上岸。渔港边的老茶馆里,穿人字拖的阿伯们摇着蒲扇谈海况,说的是"讨小海要看潮水,急不得";市场里卖薄壳的阿婆称秤时总多添几颗,念叨"让利才得回头客"。这些世代相传的道理,竟与案头那本泛黄的《毛泽东选集》里的字句隐隐相合——"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原来早被这片海的儿女用生活写透了。 海陆丰的渔民都懂,直航去外海捕鱼是取死之道。暗礁藏在浪底下,洋流像狡猾的鱼群随时转向,经验老到的船老大总会绕远路,沿着洄游鱼群的轨迹走"之"字航线。看似多耗了柴油,却能避开浅滩暗涌,满载而归。这像极了毛选中说的"曲折迂回",那些看似绕远的路,实则是通向目标最稳当的道。 去年台风季,渔港管委会让渔船提前进港避险,有几个年轻船主舍不得刚撒下的渔网,偷偷留在外海。结果台风路径突变,网具被巨浪撕碎不说,船身也撞得坑坑洼洼。反倒是那些乖乖回港的船,虽损失了几日渔获,却保住了船和人。老渔民叹着气说:"留得船板在,不怕没鱼装。"这不正是"主动舍弃局部,获取全局"? 深汕合作区的工地上,常有汕尾本地人给外地工人送凉茶。有人不解,说他们抢了本地人的活儿,何必热脸贴冷屁股。但摆摊卖早餐的阿婶说得实在:"他们来了,工地热闹了,我的肠粉才卖得快。看似让了点利,实则大家都有饭吃。"这种朴素的"欲取先予",与毛选中"只有短暂失去,才能避免失去更多"的智慧,隔着时空呼应。 茶馆墙上的日历翻到休渔期,渔民们扛着网具上岸修修补补。没人急着出海,都知道这三个月的等待,是为了秋天渔汛来时的满仓。就像毛选里那些关于战略耐力的论述,不是坐等,而是在迂回中积蓄力量。 暮色漫过遮浪半岛,灯塔的光在海面上铺开一条曲折的银带。读毛选的间隙抬头望,忽然明白这片海的儿女早把那些道理融进了骨血:讨海不贪近,做生意不图快,过日子懂得让。所谓"以迂为直",不过是像海浪一样,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进;所谓"以患为利",恰如渔民对待台风,知道如何把天灾变成修炼生存智慧的契机。 海风又起,吹得书页哗哗响,仿佛在应和着渔港里此起彼伏的方言,说的都是同一个理:路要绕着走才稳,利要想着让才久。

流山 发表于 3 天前

很有意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汕尾人运用毛选到骨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