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脚蛇 发表于 昨天 07:14

铭记抗战历史,弘扬红色精神

本帖最后由 无脚蛇 于 2025-9-12 07:30 编辑



铭记抗战历史,弘扬红色精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九月四日汕尾市红色文化协会的革命前辈后裔聚首于海丰,共同追怀先辈足迹,回望海陆丰革命的壮阔历程。海陆丰人民的血脉中,始终奔涌着深厚的爱国情怀与不屈的民族气节。早在“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国时,面对列强对我国领土的肆意割据、北洋政府签订辱国条款的屈辱,海陆丰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率先行动——他们纷纷走上街头,游行声援北京学生运动与工人罢工。而彭湃以血书写“毋忘国耻”四字,不仅激荡起海陆丰人民的爱国斗志,更向整个沉沦的时代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彼时的中国,列强环伺、割据不止,政府腐败无能,军阀混战不休,国家积贫积弱,贫富悬殊触目惊心。千年封建制度与陈腐观念如沉重枷锁,桎梏着民众思想,令社会深陷落后贫困的泥沼。面对这般危局,彭湃、李国珍、林铁史等有志知识分子从未选择沉默退缩。他们在求索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苏联十月革命经验,终于认清方向:唯有消灭剥削阶级,破除旧制度、旧观念,以新思想启迪民智,提升全民文化水平,实现“人人平等、多劳多得”,才能激发生产力与民众力量,方能抵御外侮、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平等、人民幸福。从此,以彭湃为代表的海丰共产主义者,毅然抛弃财富权势,带领贫苦农民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从最初的六人农会,到建立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他们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崭新的理念与宗旨为中国革命点燃希望之火,立下“敢为人先”的历史丰碑。



大革命与土地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海陆丰,敌人的血腥屠刀并未吓退革命者。无论何时何地,他们始终未忘革命初心与爱国本真:为避追捕逃至南洋,便在当地组建反帝大同盟,带头抵制日货、募捐物资援助国内抗日;被英殖民地当局遣返回国的蓝训材、钟娘永、刘腾光等革命者,在与党组织失联时仍相聚集结,在海陆丰乡间奔走,向群众宣讲抗日道理,执着寻找组织踪迹。南方工作临时委员会成立后,蓝训材等人迅速与之接上关系,恢复党组织;郑重、王文魁也相继组建党支部,按中共省委指示统一了海陆丰党组织。在党组织引领下,青抗会应声成立,旅港同乡会救亡工作组、东江华侨服务团等抗日宣传团队陆续抵达,海丰的爱国进步学生亦在中共党员带动下成立多个社团,奔走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让爱国情怀在青年中蓬勃生长。

1940年,曾生、王作尧率领的两支抗日游击队遭国民党当局反共围剿重创,决定东移海丰。这支疲惫却坚韧的队伍突破层层封锁抵达大安峒时,海丰党组织早已严阵以待——他们引领部队翻过布格岭进入埔仔峒,随后化整为零,隐蔽于九龙峒、公平旧圩村、黄羌石山村等地。村民们视游击队员如亲人,纷纷将他们迎入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世人或谓农村人散漫爱嚼舌,可在危难时刻,这些红色村庄却如钢铁般凝聚成战斗团体。

当国民党军队穷追至海丰,这支抗日队伍早已如水滴融入大地,消失得无影无踪。敌人挨村搜查时,抓获两名来不及隐藏的女队员,村民与农妇们竟一拥而上,紧紧抱住她们不让带走,哭喊着“这是我女儿”“这是我儿媳妇”,以血肉之躯冒死相认。曾有一名姓叶的叛变伤员带领敌人搜捕,村民们却异口同声称“未见外来游击队”,任凭敌人威逼利诱,始终守口如瓶。敌人搜查无果,恼羞成怒抓走28名村民,其中包括保长、甲长。时任公南乡乡长的中共地下党员钟娘永毅然变卖自家田地,上下打点斡旋,终将乡亲们一一赎回。没有报酬,没有许诺,这些普通村民甘愿以家破人亡的风险,守护着这支外来的抗日队伍。数月后,这支抗日武装在海丰历经重重艰险,竟做到不损一枪一人,完整归建,再度奔赴抗日战场。



1941年底,香港沦陷,何香凝、柳亚子等爱国民主人士及文化名人困于危城。党中央紧急部署抢救行动,海丰的革命者与爱国人士迅速响应:在香港,中共党员谢一超依托海丰同乡会为爱国民主人士搭建逃难集中落脚点,组织爱国商人备船接应;廖承志亲自嘱托他护送何香凝、柳亚子等人;在澳门,柯麟通过镜湖医院安排文化人士隐蔽转移;在惠阳,老红军彭沃率领抗日游击队员突破日军封锁线,往返护送30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在龙川,蓝训材以粤北省委交通站长身份奔波于惠州、海丰、龙川之间,筑牢安全接应通道。当何香凝、柳亚子从马宫、汕尾上岸时,海丰县委书记谢创与蓝训材亲自接应,将他们安置在青草“胜昌楼”“成兴楼”,得到爱国商人的热情款待。为掩护遭国民党通缉的柳亚子,海丰党组织辗转将他隐藏于山区,最终由蓝训材、谢一超、袁复等人安全护送至后方。



此后,惠海行商护路队成立,护路队二支队进驻海丰,由张建南任队长,这支武装始终在东纵及海丰县委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抗日工作。1944年日军再次入侵海丰,国民党当局及武装闻风而逃,海丰中共党组织毅然扛起武装抗日大旗,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当“抗日救乡,人人有责”的口号响彻赤山,海丰县抗日救乡队正式成立。救乡队与海丰自卫队(行商护路队)汇合后,随东纵开赴赤石等地对日作战。队伍出发之际,蓝训材赋诗壮行:“忍看芦沟晓月残,胡骑踏碎汉江山。救乡威夺龙城将,一夜楼兰奏凯还”——诗句将民族仇恨化作万丈豪情,鼓舞着将士们出征。不久,东纵六支队在大安峒成立,救乡队及海丰自卫队编入东纵建制,成为海丰敌后抗战的核心力量。



随着海丰抗日民主县政府成立,当地抗日运动迈入新阶段。东纵六支队与救乡队紧密依靠群众,在青坑、沙港、可塘、赤石、公平等地对日军展开袭击、埋伏、进攻、捕杀等战斗,一次次打击日军嚣张气焰,缴获大批枪支弹药、物资马匹,俘虏多名日伪军。直至抗战胜利,海陆丰的革命者们不仅续写了大革命的精神火种,更顺利开启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完成了这一段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铭记抗战历史,弘扬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