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于农 败亦于农

发布者: 缘来缘去 | 发布时间: 2024-7-27 20:11| 查看数: 2858|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24-7-27 20:13 编辑

                                                   成于农    败亦于农

                      ——振兴“三农”的探讨     陈治赠  2024年7月27日

      中华以农立国。“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中华民族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今天新时代的中流砥柱,决定历朝历代兴衰存亡的基础。

     中国的农村,源于远古部落的分解以及姓氏家庭的聚集安居。中国农村的土地,从古代到近代,属于私有。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最早的土地来源是先辈开垦所得。在开垦的土地上种植粮食作物,生生养息,称之为农业。农业包括:粮食、山林、禽畜、渔四大体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称之为农民。“民以食为天”,离开“三农”,就没有今天的人类,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农业生产的发展,孕育和催生了各行各业。各行各业肇端、及其陆续投入的劳动者,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中国是从漫长的农耕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中国近代所谓“工人阶级”,根在农村,说到底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群体。

      古代中国离我们这一代较远,“三农”与历朝历代兴衰存亡的关系,要从历史片断中窥探。因为历史是胜利者所编纂,鼓吹的是胜利者的伟大。文人学者热衷于对胜利者歌功颂德,有意或无意抹掉“三农”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主力作用。离我们这一代最近的是近代和现代,“三农”与时代之兴衰,触目可及,感触深刻。我们引为自豪的伟大胜利,无不闪现着成于农,败亦于农的真谛。

      1、1927年之前,国共合作,致力于苏俄倾力支持的国民革命。李宗仁北伐的“钢军”在上海制造“4·12”事件。蒋介石北伐的“铁军”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中共没有以“三农”为后盾,在南昌、广州组织武装起义不堪一击。始自1921年、历时7年的无产阶级大革命失败。只有依靠中国农民,建立以中国农民为主体的工农红军,凭藉农村这一广阔天地,才能披荆斩棘,逐步走向胜利。

      2、1927年9月9日,毛主席领导的以农民为主力的“秋收起义”成功,建立江西井冈山根据地。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下称瑞金苏区)。1927年到1934 年整整7年,是中国农民、特别是瑞金苏区老俵,养活了近10万工农红军及其“政府机关”。1933年9月第5次反围剿历时近1年,最终失败。1934年10 月,瑞金苏区红军被迫撤离,进行长征。

      中共被迫长征有许多原因,其中有一条长期来被有意无意忽略的,就是“赤化”伤农。据网络资料不完全统计,瑞金苏区完全控制的闽(西)赣(南)有15个县(不包括部分控制的边缘县),面积8·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53万。历经不断“赤化”,瑞金苏区成了清一色的穷人天下,经济活动失去“生态平衡”,再生能力萎靡不振,再加上国民党的封锁、围剿,清查“AB团”肃反运动扩大化的内残,以及村民“外逃”等原因,瑞金苏区人口下降存不75万人左右,而且多数是老弱病残和妇幼,青壮劳力急剧减少。本来就是贫困落后的山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军队及“国家机关”的给养难以为继。据网络资料不完全统计,红军在五次反围剿中伤亡的人数累计达8万余人,其中,第五次反围剿中阵亡和伤残的人数达6万余人,兵源补充困难重重。苏区农民再也无力承托起“中华全国苏维埃政权”。否则,中共未必要放弃这片“红色江山”,被迫“万里长征”。

     1936年10月万里长征胜利结束,陕甘宁边区建立。同样是中国农民、尤其是陕甘宁边区农民,支持中共及其工农红军立足、发展。中共到了陕北之后,“赤化”逐渐淡化,不再视地主、富户为敌,而是视作团结的民主势力。将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改变为减租减息。

      无论是1937年底抵御倭寇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还是3年解放战争的悲壮内战。是广阔的农村,中共才有英雄用武之地。是中国农民无私的奉献和牺牲,中共才有可能解放全中国,从延安的窑洞大踏步迈入北平古都,为人民坐江山。

      3、1953年实行土地改革到1958年7月1日,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中华大地化小私为大公,公社社员不彼此,服从军事化和计划经济,参加集体劳动和统一分配,放开肚皮食公社。中国农民实现了前人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和孔子设想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愿望,欢天喜地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不幸的是,上层决策失误,农业生产放卫星大跃进的浮夸风与自然灾害不期而遇。中华大地陷入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大饥荒)。是中国农民勒紧裤带,奉献血汗,农副产品源源不绝,保障了计划供给,逐步扭转了经济困难颓势。1962年落实《六十条》及以后,农业生产恢复正常,但公粮、余粮、三超粮、水利粮、肥料粮等形形色色的“苛捐杂税”不断涌现,以及无偿使用农村劳动力的现象层出不穷,中国农民的负担日益沉重,饿着肚皮穷过渡。1983年10月12日,国家取消人民公社,变更农村体制。但“三农”的根基没有动搖。

      4、农村的改革开放,凭藉“三农”的坚实根基顺利进行。解除了中国农民的人身束缚,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和权利。中国农村实行第二次土地改革,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分给各农户自主管理经营。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因而,农村的改革开放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又是中国农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千千万万的农民离乡别井奔赴异地,建设日新月异的新城镇,流干了最后一滴汗。忍痛割爱,将祖祖辈辈留下的肥沃土地出让,建商品房、工厂、修筑铁路、公路。……

      历史的经验值注意。完全可以肯定,改革开放的前途命运,取决于“三农”的前途命运。“三农”兴,则改革开放旺;“三农”败,则改革开放亡。

(图片来自网络。分别为瑞金苏区大礼堂、红军长征途中、农民缴交公余粮、征地建高楼)

微信图片_20240727160728.jpg 微信图片_20240727160738.jpg

微信图片_20240727160822.jpg 微信图片_20240727160830.jpg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