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市民网-客服 于 2025-2-5 15:30 编辑
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招商引资迎来“开门红”!1月初,中船汕尾高端海洋装备基地项目启动仪式在该产业园举行,将有力提升汕尾海洋装备产业的整体水平,填补大型综合性海工装备产业在粤东区域的空白。
这是汕尾全力以赴抓投资、上项目、强产业、增实力,锻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实践。发展成效用结果说话,去年汕尾经济向上向好,全年GDP总量预计突破1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房地产开发投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汕尾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锚定“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全新发展定位,坚定“海洋强市、融湾先行”发展取向,以系统推进“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深化落实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大力实施“产业兴市攻坚年”“强县富民攻坚年”“狠抓落实攻坚年”行动,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汕尾新的更大贡献。
长沙湾服务区南北两区如同两条腾空而起的蓝鲸。资料图片
融入大湾区,发展开新局 今年春运是广汕汕高铁开通后汕尾站的第二个春运。作为粤东地区的高铁枢纽站,汕尾站春运期间到发人数预测将超95万人。
搭乘高铁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向西,广汕高铁拉近了汕尾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距离;向东,汕汕高铁让汕尾与汕潮揭都市圈的联系更为紧密。
如今的汕尾,已正式融入深圳“半小时经济圈”、广州“一小时经济圈”,成为广东东部沿海高铁枢纽城市。
围绕“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全新发展定位,汕尾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加快融入交通一体化体系,强化与核心城市产业互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在基础设施“硬联通”方面,汕尾将围绕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和建设“西承东联”大通道大港航大物流,重点推进揭普惠高速南延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强汕尾新港区白沙湖码头、海港文旅5000吨码头及陆丰碣石海上风电母港,推动资源要素沿交通走廊流动互通,提升区域竞争优势。
在制度规则“软衔接”方面,汕尾将对标广州、深圳,全方位提高政务服务、项目审批、行政执法等营商环境水平,推动100项高频政务服务“深汕无差别”,建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重大载体,让群众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以前要分两次跑深圳、汕尾两地才能办好的业务,现在一次性就可以办完,太方便了!”位于汕尾高新区的某电子封装材料有限公司业务员感叹道。得益于“深汕零距离”服务专窗的设置,汕尾把“特区服务窗口”搬到“家门口”,让群众享受“面对面”“顾问式”的咨询导办、全流程网办等服务,打造“大湾区能办、老区也能办”的特色服务品牌。汕尾营商环境评价结果连续两年进入粤东粤西粤北前三。
融深融湾,借梯登高。汕尾紧抓产业有序转移和深圳对口帮扶协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成为吸聚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引力场和优选地。2023年以来,汕尾从粤港澳大湾区引进项目259个,投资总额超500亿元。
“公司从4月份投产以来,产值已达到1亿多元。”深圳市创芯人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林昌朋表示,非常庆幸选择落户汕尾。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汕尾坚持制造业当家,最大限度撬动大湾区、深圳的产业向东布局,高标准打造深汕合作拓展区等“1+1+3”高能级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好广州、深圳“创新岛”两大科创飞地,引进中山大学、省科学院等建立“校地企”创新联合体,加快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布局。
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同时,“汕尾味道”正飘香大湾区餐桌。过去一年,汕尾58家供销农场农产品进入大湾区,35个优质农产品通过“圳品”认证,增速为省内帮扶地区第一,带动进入香港、深圳市场农产品增长20%。
汕湾1号“超级工厂”航拍图。陈茂辛 摄
海洋拓空间,产业聚新势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拥有2.39万平方公里蔚蓝海域、455.2公里绵延海岸线的汕尾,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市。
为奋力推动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迈进,汕尾坚持“海洋强市、融湾先行”,构建“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滨海旅游”三位一体海洋产业格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奋力打造“海上新汕尾”。
肥美的晨洲蚝、鲜甜的捷胜海胆、口感爽滑的军曹鱼……作为全省7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之一,汕尾依托海洋资源和渔业基础,做精现代化海洋牧场,锻长“蓝色食物链”。
2024年,汕尾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6个、总投资额约12.65亿元。目前,汕尾已规划建设22片、743.74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正聚力构建集种业、养殖、装备、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1月初,汕尾举行中挪陆基循环水养殖公司合资协议签约仪式,拟引进挪威的循环水系统等核心技术,在汕尾建设三文鱼陆基养殖基地。今年,汕尾将新开工4个海洋牧场项目,实现海水养殖产量突破40万吨。
作为省定位的电力能源基地,汕尾电源总装机容量达917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140万千瓦,初步构建“风光水火核储”一体化、全业态新型综合绿色能源体系。
电,从海上来;机,从陆上来。随着南海海缆有限公司、广东天能海洋重工、广东长风新能源装备制造、中电建核电装备、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纷纷落户,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积厚成势,成为广东海上风电主产业链最全的“蓝色产业园”。
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去年,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入驻产业园,开展海上风电先进设计建造技术、智能运维技术以及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推动全球单体最大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顺利建成。
颇有电影感的海上古堡、被涂鸦装点的彩虹小镇、白鹭翩跹的滨海湿地、躺在床上便能看海的绝美民宿……“奔向海陆丰 坐着高铁来赶海”系列活动开展以来,汕尾滨海旅游持续“出圈”。经初步测算,2024年汕尾全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60.3%,过夜游客同比增长180.4%,均创历史新高。
为丰富游客体验,汕尾创新消费场景,加快推出“跳岛游”文旅项目,以龟龄岛、江牡岛、芒屿岛为核心,开拓集观光、潜海体验、海洋运动、科普、美食、滨海运动于一体的跳岛观光旅游,成功举办全省首个综合性海洋运动会,实现“海洋体育+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的有机结合,吸引更多游客来汕尾观海滩美景、享海岛风貌、品海鲜美味、探海洋文化。
全球单体最大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项目。陈保良 摄
发力“百千万”,城乡展新貌 温厝村山间的“彩虹路”、海边街的浪漫墙绘、靓丽的“鲸鱼”服务区……汕尾推进“百千万工程”所带来的变化真真切切发生在群众身边。
过去一年,汕尾以“明珠系列”攻坚行动为抓手,锚定“全域镇村典型示范”目标,基本实现城乡风貌提升“全域镇村典型示范”,推动“美丽风貌”转化为“美丽经济”,让镇村风貌实现大变样。2024年,全市83%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完成县镇村植树绿化176万株。前三季度,汕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一。
一根网线,“串”出珠宝产业新机遇。“全新到货,坦桑尼亚蓝宝石!”在海丰县可塘镇珠宝交易市场,摊主们化身网络主播,好不热闹。作为珠宝首饰加工专业镇,可塘镇将珠宝与电商产业发展有效结合,搭建电商直播平台,提供成熟的直播运营培训服务,帮助珠宝商户、主播快速入局电商生态,实现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和拓展,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2024年前三季度,该镇珠宝电商销售额已突破15.7亿元。
一部缝纫机,“踏”出富民兴村新路径。陆河县紧盯珠三角产业转移关键期,大力引进制衣厂,不断推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2021年以来,全县8个镇累计引进富民兴村产业项目1000多个,其中服装加工类经营主体超400家,累计带动就业近1万人。
一杯咖啡,释放文旅融合新活力。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利用临海资源禀赋,创新推出“强村公司+资源整合”模式,实施“浮日扬帆”计划,带动一批青年回家乡创业,打造“咖啡一条街”,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去年前11个月,“咖啡一条街”营业额达11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吸引人口回流3000多人,带动附近村集体收入增长30%。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和动能。汕尾突出抓好县城这个载体,把握富民增收这个优先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围绕聚人气、聚商气、聚财气,进一步完善承载功能,大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业聚人”。2024年,汕尾市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全市市场主体、新登记企业增速均排名全省前列,县域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重要节点。汕尾将进一步做好“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治理、全域融合”文章,继续发动群众、发动市场、发动社会,实现增人气、育企业、旺市场、富百姓,让汕尾处处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图景。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咖啡一条街”。陈保良 摄
一线案例 建好老区“超级工厂” 承接湾区产业转移 去年12月30日,省产业有序转移标准厂房汕湾1号(下称“汕湾1号”)项目顺利竣工验收。这座集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于一体的标准厂房,将成为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企业培育、产业链集聚的重要载体,为汕尾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汕湾1号位于汕尾高新区红草园区,总投资6.27亿元,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规划建设9栋二层高的高标准厂房、1栋三层高的服务中心及配套生活设施,首层高9米,最高承重3吨,是为入驻企业实现“拎机投产”而量身打造的“超级工厂”,计划吸引电子产品、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和生物工程等产业,打造汕尾高新技术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同时依托比亚迪、信利、天贸等已入驻汕尾高新区的企业,吸引相关上下游企业来汕尾投资兴业。
“标准化厂房是工厂的‘现成品’,不需要企业自行设计和施工,租赁以后就可以直接使用,大大缩短了从零开始建设厂房的周期。”施工单位中建科工集团项目负责人廖文剑说。
“超级厂房”不但层高高、承重大,还拥有可“变身”的超能力。“厂房可切块、可组合,预留了4栋可连接的厂房,在需要延长生产线时,可以用钢结构打通两栋厂房之间的空隙,使生产线的总长度延长至770米,进而满足不同企业对厂房空间的不同需求。”廖文剑介绍,厂房采用大跨柱距,其垂直交通均采用外跑式和外挂式结构,能满足企业多种生产设备的净高需求,让设备摆放以及流水线组织更加灵活。
此外,汕湾1号还配套有1栋7层的宿舍及食堂,整体可容纳800人就餐、1120人居住,并设有约1100个停车位,可满足龙头型智能制造企业全链条一体化产线需求,其所在的汕尾高新区是汕尾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主平台,拥有文体中心、深汕中心医院、创业孵化中心、污水处理中心、商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两大集群。去年,汕尾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58.02亿元,增长19.5%。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近年来,汕尾紧盯承接产业转移,复制推广深汕共建园区成功模式,加快推动深汕合作拓展区、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吸引和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去年,汕尾共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项目136个、占比61.82%,切实扛起粤东融湾“门户”担当。
建设者说 汕尾自媒体创作者余浩帆: 让家乡的美被更多人看见 2024年12月20日,汕尾自媒体创作者余浩帆发布了一则视频——《汕尾海丰的大湖镇,你一定会一见倾心》,用镜头记录下大湖镇的日出与海浪、芦苇与飞鸟,收获全网接近30万播放量。去年,他为家乡发了150条视频,靠着家乡的美景,粉丝量从930涨到1.4万。
2023年初,余浩帆拿起相机开启延时摄影。“我一开始就是个小白,边学边拍,基本上前半年的时间都是在练习。”余浩帆表示,自己通过请教国内的延时摄影大师、学习视频课程、采购拍摄设备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
延时摄影是个费时间费精力的活儿,要做出10秒钟的视频需要300张照片,也就是说拍摄者需要待在一个地方,对着同一个角度不停地摁快门才能得到大量的基础素材。他曾在两周内先后登上汕尾羊牯岭13次,由于气流与云雾等天气因素都拍不到好的素材,又因工作错失了难得一遇的“火烧云”拍摄,最终遗憾地“空手而归”;他前前后后跑了超20次,才在巍峨壮观的罗经嶂上拍下风车划过的“银河星空”;他连续5天早出晚归,只为不错过春节期间各大非遗民俗活动现场的精彩瞬间;他开着“大面包车”翻山越岭,16个月跑出6万多公里,拍摄超10万张照片……一次次漫长无聊的等待,一场场披星戴月的奔波,见证了他对延时摄影的热爱。 ​面对如此高强度的摄影创作,他却轻描淡写地表示,比起那些深耕非遗文化领域的博主,自己的付出不值一提。“风光摄影于我而言,是与家乡深度对话、情感交流的独特方式,而网络则是我向外界讲述家乡故事、传播家乡文化的有力桥梁。”看着家乡在实施“百千万工程”后变得越来越美,余浩帆更加坚定地用快门记录家乡美景,为家乡“出圈”尽一份力。
“‘百千万工程’造就了新的汕尾,也吸引了千千万万个我们这样的青年奔赴这片新天地。”余浩帆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自己的影像看见大湖,看见汕尾“百千万工程”的成效,走进汕尾这座滨海之城。
展望未来,余浩帆表示,将以更加深入、专注的态度投身于摄影技艺的学习与提升之中,力求创作并拍摄出一系列更具深度、内涵与感染力的作品,全方位记录家乡的美景、风土人情以及文化故事,为汕尾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