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5-2-25 11:30 编辑
最近,不少年轻学者英年早逝,“出师未捷身先死”,年纪轻轻,正是大显身手,为国家效劳、向科技高峰攀登之际,却不幸离人世。年轻学者过早去世,小而言之,是个人、家庭的重大损失,大而言之,是国家的损失。
近日,学术圈一而再,再而三传来悲恸噩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郑晓萍于2025年1月17日去世,将生命永远停留在35岁。2月24日,九派新闻从辽宁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获悉,该院祝志川教授,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月22日在沈阳去世,终年44岁。2025年2月22日11时18分,湖南湘西州龙山县森林公安局政委、一级警长覃丹同志在工作中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48岁,著名油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石冲先生,因突发心梗,于2025年2月23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一个个人间悲剧上演,实在是令人扼腕顿足、长号不已。
在锻炼身体、学习、工作相结合方面,毛泽东主席是处理得最好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效仿。主席从青少年时期起,就坚持刻苦的学习和顽强的体育锻炼。他在1917年《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精辟地论述了德智体三者的关系,指出道德和知识都寄托在身体上,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道德和知识。文中还强调身体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有恒和自觉。
那么,青年人如何科学运动呢?在青年阶段,机体的爆发力、耐力均处于巅峰。因此,青年人可以挑战高强度的运动,但是仍然以避免运动伤害为前提。
一、运动类型的选择。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运动目的及运动爱好来进行运动类型的选择。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打太极拳、五禽戏、跑步、骑车,以及健身、健美等抗阻运动均可以。
二、运动强度的把控。青年人进行运动,运动强度可以适当加大,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平时的运动量,可从低强度开始,甚至可以从中等强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高强度运动,也可以进行身体对抗性比较强的篮球运动、足球运动等健身时可以在饮食中适当补充蛋白质来促进肌肉的增长,使肌肉更加强健。
三、运动时间的控制。每天的运动时间建议在1小时左右,但要避免一次运动时间过长。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运动时间,但是以第二天能精神饱满且没有任何疲劳感为宜。
四、运动频率的把握。青年人每周运动3-5次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但是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达到每天都运动的运动频率。
五、运动中的注意事项。由于青年人运动强度大,运动时间也相对较长,在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活动,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青年人要学会摔倒后的化力与解力,避免摔下去时身体的重力与地面的反作用力均集中作用于身体某个部位,导致身体受伤。同时,运动后还要注意整理与放松活动,以及运动后要适度补充糖盐水,避免身体中水分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