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自杀了——谁该对下家村大量绿树死亡负责

发布者: 闻道 | 发布时间: 2025-4-16 14:31| 查看数: 2420| 评论数: 1|帖子模式

                树,自杀了
               ——谁该对下家村大量绿树死亡负责
眼下正是植树时节,一些地方都在忙着植树,绿美汕尾。然而,有村民发现:树自杀了,树不想活了……这是在海丰陶河镇下家村进村路看到的一幕,400米路段种了83棵紫薇和直径约6—8厘米沉香树70棵,沉香树自杀了53棵(附图一),存活17棵(附图二);间距大不成活的未知(附图三),沉香树成活率24.28% ,死亡率高达75.71%。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种树却付诸东流。这“工作失职”不能没有人对此负责吧?
树的死亡并非终结,而是过去繁华的安详沉淀。这些树真的不想活了吗?还是人为让每一棵树自杀死亡?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无可非议,关键是每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得不深度思考了?好在杜峻晓《人民时评:数百万元种树无一成活谁来负责》一文有了答案。如果植树不看成活率,不重实效,种了就死,死了又种,如此循环往复,表面上看种了很多树,完成了很多任务,但实际上劳民伤财起不到任何绿化作用。
面对这植绿种树大面积自杀树死亡的树,奢靡公帑已是让公众无法容忍的事件,大批树的枯死,更是对于生命价值的亵渎。近年来屡屡出现一些地方绿化树木因为无人管理被晒死的事件,还有被随意砍伐的事情,其中不仅包括新栽的绿化树,还有已经坚守多年的老树,统统都死于一场“意外”。管养期内出现苗木死亡,施工单位是否要免费补栽、养护,不存在重复花钱的问题呢?然而,明知难存活,依然让树去“送死”,这又情何以堪?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管理生态严重出了问题呢?
说到底,还是镇村两级管理效率低下。嗷嗷待栽的树,抵不过责任部门的履职不到位、上级部门检查督促又不到位,完全暴露出个别干部政治站位不高、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更是与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背道而驰。或许在说某些部门,效率是具有高度弹性的,一旦遇到上级检查、申请某个事关官员仕途的荣誉称号,就能做到雷厉风行,甚至爆出“连夜栽树”之类的奇葩事,反之指向民生与环保,就能拖一天是一天,眼看着熟视有睹之树之死却无动于衷,视而不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国之大者”。这地方干部在植绿种树工作中敷衍塞责、监管缺位,不仅造成经济资源浪费,更破坏了地方生态平衡。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绿美工作就是尊重包括绿化树在内的一切生命,从而构建和谐共处的生态体系,因为农村的发展最终是为了让人、自然与各类人造文明体形成相互促进的生态循环。但是打着所谓“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为牵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形象,却动辄对原本活得好好的绿化树任其自由自在生长,不管不理,如此行为与心态只能证明,我们的乡村振兴生态遭到了严重损害,根源在于某些管理者的心态出了问题。无论是大多数村民享有绿色空间的权利诉求,还是绿化树只求不被打扰的一方水土的生存需求,都被排斥在决策之外,于是,树一棵棵枯死,空有农村广阔天地,却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绿化平时冷清清,植树节里一阵风”,其实,许多人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对于植树的参与者,成活和养护至为关键。植树不能空有一腔热情,而要充分做足功课,了解当地土质如何、适合种什么树、要挖多深的坑、浇多少水,然后还要定期“回访”,经常浇水、施肥、驱除虫害、修剪枝条等等,确保种一棵活一棵、养一棵成一棵,做到“终身负责”。而对于植树的组织者,更要坚持绿化为主、生态为重的初衷,尊重自然规律,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提倡求实务实,讲求实干实效。必要时,可以与每一位参与者签下责任状,加大管护力度,确保成活率和覆盖率,做到谁植树、谁负责,科学管理,责任到位。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终身负责制”,才能实现“年年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林成森”,才能让绿水青山更美、金山银山更富,让更多群众从绿色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附图一:自杀沉香树
微信图片_20250416142416.jpg
      附图二:存活沉香树
  
      附图三:树与树间距大
   微信图片_20250416142922.jpg

微信图片_20250416142436.jpg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1)
回复 行者无疆 发表于 4 小时前
种下绿色是一时之功,悉心管护才是长久之计。莫因管护缺位,让新植树木中道夭折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