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忠魂 ——记古鸿江的铁血革命之路 ◎戴镜兵 在广东省海丰县梅陇镇浅沙村,有一方土地浸润着革命烈士的热血。1899年,古鸿江在此诞生,他的一生,如同一束炽热的火焰,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岁月中熊熊燃烧,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古鸿江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与坚韧。七岁那年,他踏入学堂,在朗朗书声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课余时间,他常常牵着家中的老牛,漫步在乡间小道,放牛的同时,也不忘背诵诗书。凭借着过人的天赋与勤奋,四年的学习时光,让他不仅能读懂典籍,还能熟练地为邻里乡亲代笔写信,成为了村里小有名气的“文化人”。十岁起,古鸿江又将目光投向了武学。他深知,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唯有练就一身好本领,才能守护家园、保卫乡亲。每日天还未亮,他便来到村头空地,跟着武师刻苦练习,一招一式都凝聚着汗水与决心。与此同时,他还帮着父亲划船,穿梭在江河之上,运货载人。在这过程中,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豪爽正直的性格、诚实守信的品德,让他结交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黄悦成、冯国修、黄希贤、叶集朗等人,都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些朋友日后也都成为了革命道路上的亲密战友。 1923年,海丰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浪潮。古鸿江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改变农民命运的希望之光。他怀着满腔热忱,积极投身其中,与好友林正希、郑章等十余人,在浅沙村奔走呼号,组建浅沙农会。他们挨家挨户宣传农会宗旨,动员农民团结起来,为自身权益而斗争。在古鸿江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浅沙农会迅速发展壮大,邻近乡村的农民兄弟纷纷响应,加入农会。不久后,浅沙农会升级为约农会,古鸿江因其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被大家一致推举为农会长。 1924年,革命形势愈发复杂,情报工作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古鸿江深知情报对于革命胜利的重要性,他毅然承担起建设秘密情报交通站的重任,出任浅沙站负责人。他精心挑选可靠的人员,建立起严密的情报网络,亲自收集、传递情报。为了获取准确的情报,他常常乔装打扮,深入敌人内部,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周旋。在他的努力下,一份份重要情报被及时传递给东征军,为东征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1925年,东征军第二次东征海丰。古鸿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由农民自卫军组成的先遣队,冲锋在前。在战斗中,他英勇无畏,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战斗能力。也正是在这一年,古鸿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东征胜利后,古鸿江参加了农军训练班,系统学习军事知识和革命理论。结业后,他马不停蹄地回到家乡,积极组建农军,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家乡的土地上。 1926年,古鸿江当选三区农会执委,这意味着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和疾苦,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等斗争,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也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海陆丰革命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5月1日举行了第一次武装起义。古鸿江带领农军积极参与战斗,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灵活的战术,起义取得了胜利。古鸿江被推选为三区自治委员会委员,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8日,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攻陷海丰县城。古鸿江和彭桂等带领农军退至山区,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他们以山林为掩护,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一次次粉碎敌人的围剿企图。11月1日,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彭湃同志按照上级指示,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古鸿江作为代表出席会议,并当选为苏维埃政府委员。此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革命政权的建设中,深入农村,宣传土地革命政策,领导农民进行土地分配,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他积极组建赤卫队,加强地方武装力量,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巩固革命成果不懈努力。 1928年2月,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改组,古鸿江回到梅陇参与三区的领导工作。3月1日,国民党重兵再次攻陷海陆丰县城,古鸿江临危不惧,带领三区革命群众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他巧妙地组织群众转移,利用地形优势,开展游击战争,给敌人造成了沉重打击。6月,海陆惠紫四县暴动委员会成立,古鸿江任暴动委员会常委,他积极参与制定作战计划,指挥各地武装力量协同作战,在他的领导下,四县的革命斗争此起彼伏,让敌人疲于应对。10月,海陆惠紫四县县委代表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四县临时特委,古鸿江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斗争经验,被推选为特委委员。11月26日,省委批准四县临时特委为海陆惠紫特委,古鸿江继续担任特委委员,同时还兼任海陆惠紫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和海丰县委常委。在多重职务的压力下,他依然兢兢业业,为推动四县的革命事业发展殚精竭虑。 1929年春,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古鸿江随特委撤退到惠阳稔山一带。尽管身处困境,但他从未丧失革命信心。在稔山附近墟镇,他积极招集撤退到此地的海丰同志,成立支部,发展党员。他深入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动员青年加入党组织,为恢复海丰的革命斗争培养骨干人才。10月,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在黄羌朝面山大路下宣布成立,古鸿江兼任第三营政委。他与第三营营长林君杰紧密配合,制定作战策略,带领部队在海丰北部的公平、平东、黄羌、高潭及陆河一带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他们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成功收复了大片苏区,让革命的红旗再次在这些地区高高飘扬。 1930年初,红军四十九团按照东江特委的战略部署,向东发展。古鸿江任特委前委委员,他身先士卒,带领全团将士奋勇作战。每一场战斗,他都冲在最前面,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战士们的斗志。在他的带领下,红军不断扩大战果,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4月,红军四十九团开上大南山,支援普宁、惠来等县的农民暴动。28日,红军四十九团参加大南山防御战,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戴戟团,古鸿江与红军第十六师第十七团密切配合,制定了巧妙的作战方案。战斗中,他沉着冷静地指挥部队,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以弱胜强,大败敌军,这场胜利威震东江,极大地鼓舞了革命群众的士气。 然而,革命的道路充满了艰险。1930年秋,红军四十九团开回海陆惠紫苏区,当部队行至陆丰西北南风垭时,遭遇敌军。古鸿江毫不畏惧,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激烈交火。战斗中,他高喊着口号,冲锋在前,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尽管身负重伤,但他依然顽强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年仅31岁。古鸿江的牺牲,让无数人为之悲痛,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深厚热爱,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人们心中不朽的英雄。 参考文献:1、《彭湃和他的战友们》,2、《梅峰青松》,3、《苏维埃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