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666|回复: 3

[汕尾] 首套全面系统展示海陆丰地方文化魅力的大型历史丛书《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问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6 13: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月25日上午,《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首发式在市政府大楼四楼会议厅举行。市人大常委会代主任、《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总编杨青,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涛,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杨扬出席首发式。市直有关单位、部分国家和省驻汕单位、各县(市、区)宣传部的负责人,香港、澳门海陆丰同乡会的代表,以及丛书编委会人员,参与丛书编审的专家和有关合作单位的代表等参加了首发式活动。
  仪式上,林涛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的出版面世表示热烈祝贺,对为该丛书编纂工作付出心血和汗水的编纂人员以及参加编审的专家学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据介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出版发行集团出版发行的《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是我市首套具有海陆丰独特历史文化风貌、全面系统展示海陆丰地方文化魅力的大型历史丛书,全套包含有《人文志略》、《红色文化》、《教育与科技》、《文学风貌》、《珍稀戏曲剧种》、《音乐 舞蹈 武术》、《工艺美术》、《民间风俗》、《语言》、《旅游》共十卷,是全体编纂人员克服资料不全、经费不足等种种困难,不畏劳苦,深入挖掘,历时6年精心编纂而成。该丛书的问世,填补了我市历史文化研究欠缺系统和综合大型丛书的空白,是编委会集体的智慧和结晶,是文化强市建设上的一个里程碑。该套丛书全面纪录了海陆丰地理人文环境,收集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文学风貌,记载了海陆丰的古色文化、红色文化和名人轶事。其资料翔实,考证严谨,门类齐全,图文并茂,融历史性、思想性、知识性、资料性于一体,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汕尾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珍贵的教材。
  首发式上,杨青向支持《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出版工作的5名热心人士颁发了荣誉证书。(记者 陈炎雄)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内容简介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一)
  《人文志略》

  本卷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海陆丰(汕尾市)独特的地形地貌、河流水库、海域海洋、气候水文、名胜古迹和丰富物产;较为详细地纪录了海陆丰的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及人口、民族、宗教等情况;突出叙述了海陆丰悠久、精彩、光荣的历史;概括了海陆丰人文精神;推介了海陆丰的名人风采。
  本书共四编。第一编:地理独特,环境优美。第二编:历史悠久,积淀厚重。第三编:历尽沧桑,谱写新篇。第四编:人文精神,兼收并蓄。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二)
  《红色文化》
  本卷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海陆丰(汕尾市)的地理、人文环境,阐述了古代的农民战争及民主革命思想,讴歌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及其影响,叙述了革命先驱彭湃对红色文化的兴起、传播以及海陆丰农民运动、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建立的重大贡献,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陆丰红色文化的发展、传承以及国家领导人、名人的题词、吟咏等有关史料,同时选录了部分革命烈士的略传。
  本书共三编。第一编:海陆丰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编:谱写在海陆丰大地上的红色文化。第三编:红色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三)
  《教育与科技》
  本卷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海陆丰(汕尾市)上启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下至2008年的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史实;详细叙述了自古至今历代重视教育的政策、举措及其产生的效果;简介了部分学校、教青名贤和科技精英的情况。
  本书共四编。第一编:古代教育。第二编:近现代教育。第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949——2008年)的教育。第四编:科技普及与推广。另加附录。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七)
  《工艺美术》
  本卷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海陆丰(汕尾市)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以图文形式描述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工艺、寺庙祠堂建筑工艺、雕塑工艺、书画艺术、手工艺及其制品,展现了海陆丰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其对艺术的追求与贡献。
  本书共五编。第一编:海陆丰的古民居建筑工艺。第二编:海陆丰的寺庙祠堂建筑工艺。第三编:海陆丰的雕塑工艺。第四编:海陆丰的书画艺术。第五编:海陆丰的手工艺及其制品。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八)
  《民间风俗》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种类繁多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海陆丰(汕尾市)民俗文化,展示了海陆丰(汕尾市)地区的民俗风貌。
  本书共三编。第一编:民间物质生活习俗。第二编:民间礼仪制度习俗。第三编:民间节日与精神生活习俗。本书还附录了许多海陆丰民俗的原始资料,实为珍贵。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九)
  《语言》
  本卷全面介绍了海陆丰(汕尾市)境内各种汉语方言的源流、归属及分布状况,对各种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重要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比较,并联系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通过多种口语语料进行论证,对海陆丰的少数民族语言“畲语”也设立专章进行介绍。
  本书共三编。第一编:海陆丰福佬话。第二编:海陆丰客家话。第三编:其他汉语方言及畲语。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十)
  《旅游》
  本卷从“古、蓝、绿、红、新”五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概括和描述了海陆丰(汕尾市)的旅游景观。对历史的遗迹、海洋、河流、湖泊、峻岭丛林和革命圣地等景观逐一作了详细纪录,同时介绍了各个景点的由来、典故和影响。
  本书共六编。第一编:历史景观。第二编:金海银滩。第三编:丛林胜境。第四编:红色圣地。第五编:名人故居。第六编:当代景观。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四)
  《文学风貌》
  本书从地理环境及人文特点、丰厚多样的历史文化和多元包容的文学特征等方面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海陆丰(汕尾市)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等情况,展现了海陆丰(汕尾市)地区独特的文学风貌。
  本书共三编。第一编:民间文学。第二编:历代诗文。第三编:现当代文学。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五)
  《珍稀戏曲剧种》
  本卷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海陆丰(汕尾市)被国务院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和皮影戏四项珍稀剧种的发展历史、渊源流变以及各自的文学(剧本)、唱腔、音乐、舞台等艺术特色,充分体现了四项珍稀剧种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书共五编。第一编:海陆丰戏曲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生态。第二编:正字戏。第三编:白宇戏。第四编:西秦戏。第五编:皮影戏。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六)
  《音乐 舞蹈 武术》
  本卷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海陆丰(汕尾市)民间音乐、舞蹈、武术等历史文化遗产的源流、形成及发展状况,再现了海陆丰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厚重朴实的民风民俗,充分体现了其历史文化价值。全书图文并茂,是我国“民间艺术之乡”——汕尾市的一个缩影。
  本书共三编。第一编:民间音乐。第二编:民间舞蹈。第三编:民间武术。

相关链接:

  研究汕尾的“百科全书”——《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成书纪事

  10月25日,历经几载寒暑、精心编纂而成的《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正式发行。这套较为全面地诠释和展示海陆丰历史文化的丛书,甫一问世便被誉为“了解汕尾、研究汕尾的百科全书”。
  海陆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涌现了陈炯明、彭湃、马思聪、钟敬文、丘东平等名人。特有的环境,特有的人文,特有的年代,形成了海陆丰历史文化的特色。海陆丰历史文化位于潮汕(福佬)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与港澳文化的交汇处,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既具备中原、越瓯、广府和西北文化特色,又独具一格的多元海陆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但由于部分史料残缺,源流不清,大义不明,从古至今还没有一部全面反映海陆丰历史文化的史书,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有鉴于此,许多汕尾籍的专家学者、文化人、乡贤,比如著名语言学专家潘家懿教授等,通过一些渠道,提出组织编写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的建议。2007年,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青极力倡议编纂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以记录史实,鉴古推今,弘扬海陆丰人文精神,助力汕尾文化强市建设。这一倡议很快得到汕尾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
  2008年4月开始,市委宣传部深入调研,广纳民意,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和《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全面启动编纂工作。同时,聘请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詹伯慧,汕头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专家潘家懿和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许翼心等担任评审专家,与汕尾市编纂人员一起总摄纲领。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挑选了近百名编写人员,制定《编写提纲》。
  在全体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6月,《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完成了初稿的编写。打铁须趁热!7月,编委会组织21名评审专家对各卷进行初审;8月,编委会组织了潘家懿、杨必胜和吴小虞三位专家对整套丛书进行统稿;11月,编委会组织复审,提出修改意见,各卷主编进行多次修改校正,最终由总编终审。审后,又对整套丛书的编排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修订。今年10月,全套丛书印刷完成,出版发行。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之成书,几易其稿,历时数载。在编纂过程中,近百名编写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投入调查、采访、写作,足迹遍及全市各个角落。编委会坚持不懈抓好编纂工作,做到每月一通报,每季度一分析,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结。编委会全体专家不辞劳苦,援古证今,解难释疑,令人钦佩其敬业之深、治学之严。
  据了解,《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全面记录了海陆丰地理人文环境,收集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文学风貌,记载了海陆丰的古色文化、红色文化和名人轶事。资料翔实,考证严谨,门类齐全,图文并茂,融历史性、思想性、知识性、资料性于一体,是一套具有汕尾特色的百科全书,为全市人民全面系统地了解汕尾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珍贵的教材。
  该套丛书分为十卷,分别是《人文志略》、《红色文化》、《教育与科技》、《文学风貌》、《珍稀戏曲剧种》、《音乐 舞蹈 武术》、《工艺美术》、《民间风俗》、《语言》和《旅游》。丛书所涉,时空广袤,经纬分明,纲目详晰,文字通达。如《人文志略》卷中提出海陆丰人文精神的生成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岭东文化的辐射、传统文化的积淀、地域文化的熏陶,具备重义敢先、坚韧务实、崇文厚德、包容共生的显著特点。《文学风貌》卷提出海陆丰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多样化的人文环境,产生和保存了大量独特而深具地域特色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汕尾渔歌、海丰民谣、客家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丰厚的遗存在经济高速发展而传统文化大量流失的当下,显得弥足珍贵。《民间风俗》卷提出海陆丰各族群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富有区域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为民俗学调查提供了沃土,养育出钟敬文、杨成志这些在理论上造诣极高的中国民俗学大师。而保存较好的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也让海陆丰地区摘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金字招牌。《语言》卷囊括了所有海陆丰地区的汉语方言,在读者面前展示出海陆丰境内福佬话、客家话、占米话、军话、疍家话及畲语的语言风貌,让人们对海陆丰地区大大小小各种方言的特色及其社会通行情况有了较为准确、较为全面的认识。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出版,是对汕尾海陆丰历史文化较为全面的诠释和展示,是对岭南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是培育海陆丰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和人文精神、增强对海陆丰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好教材。它填补了我市历史文化研究欠缺系统和综合大型丛书的空白,将成为人们了解汕尾、研究汕尾、宣传汕尾的响亮名片,对推动汕尾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振兴发展,建设幸福汕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汕尾的文脉渊源
  一个地方的文脉渊源,往往不是单一的、固态的,也不是随机的、无序的,而是多元的、动态的、有机的、有序的。汕尾的文脉传承就具有这种特点。
  (一)从迁徙文化看渊源
  我国南方多数地方的第一文脉是迁徙文化,汕尾也不例外。汕尾民系的来源多元化,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原大量汉人南迁。汕尾方言划分为福佬(河洛)话、客家话、占米话和军话四种。军话和占米话只局限于海陆丰的少数村落,其语言混杂了粤语、福佬话、客家话和北方官话。海陆丰方言占绝大多数的还是福佬话(约占80%)和客家话(约占15%)两种。福佬话来自福建南部的闽南话,它与海南话、雷州话、潮州话和台湾福佬话同为闽南方言的分支。
  从迁徙时间、特点看,汕尾的迁徙文化与晋唐的开疆辟土、宋元的随军避难及明初卫所军制的建立关系密切,所以至今汕尾方言中还保存着许多中原官话的特征。从迁徙路线看,汕尾民系多数走沿海线,从河洛走到闽南再到海陆丰,文化上亲海亲水,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从行政管辖设置上看,汕尾先隶属于南海郡,东晋析博罗县东设海丰县(今汕尾市)时归属南海郡;东晋以后至宋元明清,长期属惠(循)州府管辖;民国3年(1914年)至民国9年海丰、陆丰隶属于广东省潮循道。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间汕尾曾归汕头地区管辖,建市之前属于惠阳地区行署,所以才衍生了汕尾亦潮亦客、亦惠亦汕的多元兼容的特点。
  (二)从红色文化看力量
  到了20世纪20年代,看汕尾的文脉,恐怕就要转一个大弯——不看彭湃缔造的红色文化不行了。时至今日,彭湃领导的红色农民运动以及后来海陆丰地区在大革命时期发挥的巨大影响,至少给汕尾文化注入三大力量:一是革命性。以彭湃的烧田契为标志,海陆丰农民革命运动以其彻底的革命性取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的第一个胜利,彭湃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这是海陆丰人的宝贵财富;二是创造性。在“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海陆丰精神引领下,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第一面工农武装红旗、第一个红场、第一个红宫等多项第一诞生了,这既是彭湃领导的结果,也与海陆丰的海洋文化不无关系,与迁徙文化中的冒险精神、开拓精神不无关系;三是组织纪律性。海陆丰农民运动的组织纪律性是当时所有农民运动中最令人称道的,这可能得益于汕尾迁徙文化中的士族、军人成分,也是后来海陆丰人豪迈、义气、外向的性格特点的重要源头。
  (三)从妈祖文化看信奉
  妈祖是东方海上女神,被海边人尤其是渔民奉为保护神。妈祖信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海峡两岸颇为盛行。海陆丰地区信奉妈祖在广东省内可谓全省之冠,最大的妈祖广场、最高的妈祖像、最古老的妈祖庙、最大型的妈祖文化节,除了妈祖老家福建湄州之外,恐怕无处可比。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妈祖精神也悄然融化为汕尾人的一种重要特质:一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不屈精神。妈祖精神表现出一种对征服自然的愿望、智慧和力量,唤起人们与自然抗争从而改变命运的积极情操;二是尊老爱幼、积德行善的价值取向。积德行善是妈祖文化的基本内核,在妈祖崇拜之中逐步外化为海陆丰人的自觉行为,起到其他说教无法达到的教化作用;三是多元兼容、感恩怀古的行为习惯。妈祖在信众的心目中是兼容、平安、和谐的代名词,人们向妈祖祈求平安、稳定、平和的同时,也把自己置身于大海般宽大、祥和的妈祖情怀之中,使感恩怀古成为行为习惯。
  (四)从雷公文化看褒贬
  有一句传言,叫做“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其出处难以考证,但传言之盛却使每一位研究汕尾文化者不得不多动脑筋。有的说是因为彭湃农民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一切反动派而得名;有的说是古代的海陆丰与雷州一样,存在与雷公密切关联的一系列传说;比较多的说法是坊间所传海陆丰人像雷公那样彪悍、不好惹,令人敬而远之。其实,在道教众神中,雷公是正义、力量的代表,号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其来历有说是玉清真王的,有说是黄帝的,有说是闻仲的,都是正派神仙。在中国和北欧的神话中,雷神都是众神中力量最强大的,这与中国成语“雷霆万钧”的含义如出一辙。很多人只知道雷公管打雷,不知道雷公的真正职责。《历代神仙通鉴》称其“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左传》有“天怒,遣雷公击而毙之”的记载;民间也有“做坏事要遭雷劈”的说法。如此看来,雷公之称并非贬义,反倒有点“政法委书记”的味道。只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执法者,大都有令人望而生畏的长相,有声大气粗的毛病,如四大天王、韦驮、钟馗之类,才使人们对有“天上雷公”之称的汕尾人,误解为“敬而远之”。
  (五)从民俗文化看底蕴
  汕尾处于福佬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港澳文化的交会区域,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既具备中原、越瓯、广府和西北文化特色,又独具一格的多元海陆文化。现保存大量有浓烈地方色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正字、西秦、白字和皮影戏四个稀有剧种均有300年以上历史;渔歌、麒麟舞、滚地金龙、钱鼓舞、英歌舞、河田高景、公平八音、客家山歌等民间艺术已成品牌;全市民间艺术资源有5大类69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8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23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3l项;诞生了一批省级民间文化之乡。2008年1月,汕尾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全国唯一的以地级市为单位的综合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成为汕尾民间的重要生活、娱乐及交往方式,也成为滋养汕尾人文精神的重要元素。
  (六)从开放文化看未来
  开放文化是以主张开放兼容、交流合作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主要有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商贸文化等。汕尾是这方面的富集地、先行者。汕尾的海岸线占全省海岸线的11%,陆地海岸线全长达455公里,为粤东第一。汕尾拥有粤东三大海湾之二的碣石湾、红海湾和品清湖、白沙湖等难得一见的海上潟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尾就因其对外开放、舟楫云集而进入孙中山的治国方略,被誉为“小香港”。开放的文化态度、勇敢的冒险意识、刻苦的创业精神支撑了汕尾人持续不断地外出闯荡、海外谋生、异地创业,单是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就达130多万,活跃在珠三角经济舞台的营商人士也有数十万之众。历代从汕尾走出去的海陆丰人,成长出彭湃、谢非、陈其尤、黄鼎臣、柯麟、吕以辇、钟汉英、黎希干、彭士禄、黄旭华、钟敬文、马思聪、杨成志、丘东平等众多名人,也哺育出钟声坚、林伟华、卢绍杰、涂辉龙、龚俊龙等一大批名商巨贾和经济人才。(记者   钟必远)


--汕尾日报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李希到汕尾调研 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
[汕尾资讯] 杨绪松调研城区时要求 加强驾驶技能考场管理
[汕尾资讯] 石奇珠调研陆河海丰时要求 将红色基因注入新
[汕尾资讯]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实
[汕尾资讯] 省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 严防源头 严
[汕尾资讯] 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学习会打造良好发展环境

发表于 2013-10-26 20: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10-27 10: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发表于 2013-10-27 10: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扬光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