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8-17 正值初秋时节,记者驱车从侨区老场部出发,沿着宽敞的公路直驶第四社区。水泥路道延伸到各家各户。庭前院后,所见之处一串串熟了的龙眼压低枝头,随手可摘;哗啦啦的泉水绕村而过,清澈见底;新建成的篮球场上,小朋友们天真烂漫地玩耍;村道两旁绿草如茵……这是侨区尖山办事处第四社区创建“广东省卫生村”所取得的喜人成果。
第四社区居委会在侨区与陆丰市南塘镇交界处,深汕高速公路、省道侨南路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该社区下辖有三个自然村,分别为东片、中片、西片。全村现有农业人口1050人,总户数300户,耕地面积1400亩,其中果树面积1080亩,水田320亩,农业生产以种植荔枝为主。全村居住印尼归难侨民占多数。
昔日的四社区,群众卫生意识不强,居民习惯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泼,村容村貌脏乱差。近年来,该社区为提高侨民幸福指数,着力整治环境卫生,改善落后面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该社区支部书记詹木全和主任黄文华告诉记者:他们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给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没想到会被评为“卫生村”,荣誉,是鼓励,也是鞭策,今后更要按“卫生村”目标把全村建设好、管理好、带领好。
进入四社区,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1600多平方米的晒谷场地,东西两面各竖起篮球架,“既可晒稻谷,又可进行篮球运动,一举两得。”社区干部说。目前在农村要专门腾出一个地方建晒谷场也许为数不多,该社区能做到这一点,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说起这个晒谷场,群众的记忆还没有完全抹去。这里原是一个废弃鱼塘和茅厕,生活垃圾和死畜禽都是往这里丢,闻之令人作呕,经过此地的人都捂着鼻子,尤其是夏天,更是臭气熏天,周边村民怨声载道。2008年,詹木全、黄文华两位 “村官”上任后,筹措资金4万元,全村齐心协力清理鱼塘杂物,填上鱼塘,建设了晒谷场,解决了村民们晒谷难的问题。为丰富群众的文体活动,该社区充分利用晒谷场地,建起篮球场,区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卢雁慧还牵头支持购置一套篮球架和两张乒乓球桌。
四社区归难侨民,具有丰厚的域外文化底蕴,文体活动相对比较活跃。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2009年底,该社区筹措资金3.5万元修建了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室设置有桌椅板凳、书架、电视机、风扇等配套设施,书籍琳琅满目,从白天到晚上12时对外免费开放。区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双标看到四社区的喜人变化后高兴地说:“现在的四社区,山清水秀,是个宜居的好地方啊!”。
从2010年开始, 四社区为开展“广东省卫生村”创建活动,千方百计筹措经费投入卫生村建设,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义务劳动。一位陈姓侨民说:“建好卫生村,人人都有份,有钱出钱,没钱出力。”
“水难喝,路难走”是往昔四社区的真实写照。多少年来,该社区都是靠挖井来解决水源问题,全村70%以上农户挖有水井, 30%水井没水或不能饮用,“从水井打上来的水,还要经过滤、沉淀后才能吃用,水桶、水缸下面每次都能看到一层厚厚的沉淀物。” 詹木全说。“更难受的是,用井水煮熟泡茶,茶水变黑,久而久之茶具也跟着变黑。”黄文华插话时脸上依然流露着当时的无奈。提及过去村里的饮用水,村民们把头摇得像破浪鼓一样。
2010年6月,在区委、区管委重视下,四社区协助农林水等部顺利完成登记、核实、勘查和安装任务,实现了社区100%安装自来水的目标。侨民们购买了热水器、净水器和高级茶具,大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现在泡茶不黑了,喝茶也香了。” 黄文华说。
在四社区,有一对年近七十的杨昆川、陈永香夫妇,无论其家人怎么劝说,都不愿搬到场部居住。“现在这里空气好,路好走,环境也好,是个好地方,不想走啊!”杨老的言语中透着农民的朴实。杨老的家门前,水泥地板干干净净,花圃上绿叶郁郁葱葱,花儿花枝招展,俨然是个休闲的小乐园。如果杨老不说,记者还真想象不出来,他家门口原是块泥潭,杂草丛生,垃圾满地,蚊蝇成群。能有这样舒适的宜居环境,得益于社区开展创建卫生村活动。
近两年来,区、办、村和卫生等部门领导高度重视,经常深入该社区检查指导工作,为创建卫生村解决实际困难问题。据了解,该社区解决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如厕难、晒谷难,整治脏乱差,建设文化设施,共投入资金20多万元,建成了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和道路硬底化的新农村。
侨区第四社区创建卫生村,普及卫生知识,使得广大群众摒弃生活陋习,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创建卫生村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素质工程和固本强基工程,必须常抓不懈。” 区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卢雁慧最近向记者道出了侨区创建卫生村的信心。(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