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前五年供地总和
另有6万亩待供即将开建中国最大围垦项目
一期获地13.3万亩
温州"病症":体制创新后续乏力,未能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金融环境未能改善,企业融资困难,民间融资不时冒出险情;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低端制造业仍是支柱产业,未能出现新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仅10%左右。
瓯江。七都岛。按照规划,这里将矗立起温州的新地标--高达320米的超五星级宾馆。
在全国多处出台大手笔投资计划的背景下,人均国有建设用地拥有量在浙江11个市中最低的温州也端出空前规模的"地产盛宴"。8月25日,"市区地产投资推介会"向全国300多名地产商端出52宗共3220亩国有建设用地。
过去都是全国到温州推介地产、房产,如今,温州请全国地产商到温州。在会上,市长陈金彪说,一次推出3220亩经营性土地,是市区过去几年的土地出让总和,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民资、外资、国资。当地媒体的报道说:温州发展正处在全面转型期,应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掀起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
温州曾是在经济领域创造诸多传奇的明星城市,近年来却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局。今年上半年,其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仅5%,列全省11市末尾。
"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大手笔。"昨天,该市发改委投资处处长李岳海告诉早报记者。据温州天浩置业有限公司统计,这次提供的土地相当于2007-2011年温州市区的供地总和。
"今天的投入,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推介会上,陈金彪还表示,今年温州的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将达到2280亿元,明年他的期望是3000亿元,"十二五"期间要突破1万亿元。
温州不断被"挖角"
外地从省政府到县政府都派人常驻温州,招商机构逾百个,深入温州各县、市,减免税收,还免费提供土地
凭借改革的先发优势,温州曾迸发出空前的经济活力,但进入21世纪后,经济增速逐步滞缓。"近几年,温州的GDP增幅长期处于省内11个市后几位,今年上半年仅5%,处于末尾,连生产总值绝对数也被绍兴市超越,退居全省第四",该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王健表示,温州已跌出浙江经济的"第一阵营"。
据统计,上半年,温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一季度的同比下降2.8%扩大到下降3.1%。工业用电量从同比下降2.4%扩大到下降5.7%。
温州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一力表示,温州率先开始经济改革,现在也是率先暴露"病症"的地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体制创新后续乏力,未能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金融环境未能改善,企业融资困难,民间融资不时冒出险情;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低端制造业仍是支柱产业,未能出现新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仅10%左右。
与此同时,温州还不断被"挖角",各地的大举招商导致企业、资金外流。温州市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招商处副处长顾新民表示,外地从省级政府到县级政府都派人常驻温州招商,机构超过100个,不仅设在温州市,还深入县、市;招商条件优惠,减免税收,还能免费提供土地,这些都是温州难以做到的。
据该市发改委党委委员张天长透露,年初市政府制定的今年GDP增长目标为10%左右,但因欧债危机导致出口受阻、民间金融风波等,现在看来已不太可能实现。此次大规模推地的目的是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王健表示,温州以往的投资偏少,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远低于全国60%左右的水平,"刺激出口,地方政府在税收、汇率等方面没有调整权,投资是比较直接、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十一五"期间,温州的年投资率在30%左右。去年,温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1.5亿元,增长89%,投资率从上年的31.7%提高到52.3%。而按照《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2011-2015年的 "十二五"期间每年的投资率都要达到50%,改变投资、消费格局。
商服用地超过一半
3220亩用地中商服用地最多,有29宗1831亩;其次是住宅用地11宗866亩--两者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6.9%、26.9%
温州市有关部门的一份材料显示,投资率要达到50%,仅靠政府性投资和市内资本,难度越来越大,必须引进市外资本,关键是要策划、储备一批成熟的大项目、好项目。
一两个月前,温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让各城区上报可供出让、招商的净地,汇总后合计52宗3220亩。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处副处长肖晓锵告诉早报记者,招商地块的规划已经完成,企业确定投资意愿便可挂牌出让。
早报记者发现,3220亩用地中商服用地最多,有29宗1831亩;其次是住宅用地11宗866亩--两者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6.9%、26.9%;其余为通信设施用地1宗16亩、加油站用地1宗3亩、医疗设施用地1宗32亩。
目前,温州市区建成区面积已扩至195平方公里,通过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市域铁路等基础设施,城市框架将进一步拉开,形成1个中心、6个副中心、50个区域性中心的格局。"这意味着对城市商业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天浩置业董事长王珍楠表示,从业态上说,城市商业最初是沿街店铺,再发展到百货商场,最后是对板块配套、价值提升作用显著的城市综合体。
据了解,温州常住人口913万,是全省人数最多的市,但城市商业还多停留在沿街商铺阶段,百货商场也少,更没有成功的城市综合体。两三年前,温州鲜有综合体地块出让,普通商服用地供应也偏少。近年,已引入万达广场、万象城,目前在建和即将开业的综合体有五六个,在3220亩招商地块中也有综合体地块。
杭州赢商商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芳表示,商业地产的操作难度超过住宅,尤其是综合体等大型物业,浙江很少有擅长的开发商,所以温州只能放眼全国。"毕竟,商业对就业、税源等的贡献巨大,1个4万-5万平方米的商业体,一般能为1500-2000人提供就业,比同等占地规模的制造业多;同时,住宅从税源角度讲是一次性消费,而商业属长期经营,带动消费,4万-5万平方米的商业体一年能贡献五六亿元的税收。"她表示,目前宅地行情不佳,商服用地也相对容易出让。
现在,工业在温州经济结构中仍是大头,去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2∶52.2∶44.6,但温州坚持"三二一"的结构调整,希望在"十二五"将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到50%以上。事实上,3220亩用地中1831亩的商服用地已超过当地年度计划--市政府3月发布的《2012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显示,商服用地计划供应量为1787亩。
以往,温州市区出让的宅地单宗面积多在二三十亩,40亩便是大体量,而这次推出的宅地宗均面积达78.7亩。参与招商的天浩置业市场总监向洋表示,温州房地产市场基本由本地房产商构成,实力、操盘经验与国内大型房产开发商有较大差距,而后者偏好大型地块。
去年,温州房地产市场遭遇寒流,市区出让土地617亩,是2010年的七成,未完成年初1746亩的计划;今年迄今未有宅地出让。据市国土局统计,受楼市低迷影响,目前温州土地供应完成仅为年供应计划的30%左右。据肖晓锵介绍,此次供地招商的初衷之一是落实调控政策,加大土地供应,平抑房价,同时完成年度供地计划。不过,地块未必都在今年供应,会在有企业确定投资意向后谨慎推出。不然,一旦流拍将影响土地市场。
该市发改委党委委员张天长表示,今年经济增长乏力,除了欧债危机导致出口受阻、民间金融风波,主要在于房地产市场未恢复,而温州民资多陷其中,无力回哺温州。
"供地不足"曾掣肘发展
因拆迁、征地等未处理到位等导致未供应的土地累计近10万亩,相当于近两个开发区的面积,意味着每年有200多亿元"烂在地里"
去年,温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1亿元,增幅达9.5%,超过全省水平。市发改委投资处处长李岳海告诉早报记者,温州去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2%,"现在消费不振、出口也不景气,只剩下投资拉动。"他还表示,温州去年的投资举动引起了浙江省的重视。
8月下旬,浙江召开扩大有效投资推进大会,面向民间资本招商推介441个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额11830亿元,涉及交通设施、能源建设、城市建设、金融服务业及商贸综合体、社会事业、旅游及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农水工程等8个领域。该省发改委副巡视员谢晓波8月末表示,"如果没有有效投资的支撑,今年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会十分困难。"
《2012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该市的投资重点是城市基础建设,包括高速公路建设、金(华)温(州)铁路扩能、市域轨道建设,机场扩建、港口提升,以及电厂、天然气输配工程等。同时,也包括脑力和健康投资,如创建等级幼儿园100所、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00所;开工建设温州肯恩大学,支持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等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开工建设温医附二医瑶溪分院、市三医娄桥新院和市六医等项目等。
张天长表示,温州现在的做法是以政府投资基础建设等改善市域环境,吸引民间投资各类产业。据市招商局统计,上半年全市省外回归引进并投入生产经营的到位内资68.85亿元,完成浙江省制定的全年目标任务的60%、温州市制定目标的43%。
然而,"供地不足"曾一直是温州发展的掣肘,原因之一是"转而未供"。1999-2009年,该类已完成"农转用"(农业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但因拆迁、征地等尚未处理到位等导致未供应的土地累计近10万亩,相当于近两个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面积--若以开发区2010年115亿元生产总值计,意味着每年有200多亿元"烂在地里"。基于此,市、县近期成立土地开发提速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清理该类土地,至8月已减少到6万多亩。同时进行大范围围垦,中国最大的围垦项目"瓯飞工程"已获国家审批,即将展开建设,一期可获地13.3万亩。
"这次3220亩的供地招商,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告诉全社会:有土地、可以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肖晓锵称。
今年,一些地方陆续出台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有学者担心数年前"4万亿刺激计划"中的一些弊端重演。对温州来说,那一轮巨量投资的恶果之一便是去年下半年的"老板跑路潮"--他们在泛滥的流动性引诱下,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盲目扩张生产或跨领域进入陌生行业,最后投资失败、资金链断裂。对此,温州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一力认为,投资的短期效应毋庸置疑,但长远看,还是要改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金融改革,鼓励创新,"不过,现在政府投资也侧重高校、研究机构等脑力领域,这些将在今后逐渐释放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