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6日09:02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记者 鲁 军 季 杰
62岁的吴帝明很有些派头:面色黝黑,烟不离手,嗓门粗大,反应敏捷。他已经连续六届担任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西湖村的村支书。
聊起深汕合作区的事情,他连连竖起大拇指:特别合作区,一个“特”字有多不容易啊!
西湖村是汕尾有名的贫困村,就连村委会办公楼,也是对口帮扶单位援建的。即便如此,吴帝明仍然很乐观,笑着大声说:现在合作区起步建设,对村民来说是最大的好消息,以后合作区建好了,相信村里的年轻人也会回流,会在家乡就业、安家。
吴帝明告诉记者,1976年他退伍转业回村,村里是一穷二白,没办法,他做过许多尝试:办果场、到砖瓦场打工,自办酿酒厂,帮别人烧碳、伐木,打过各种工,几乎吃尽了苦头。
“那个时候,村民们和我情况差不多,活着就是吃苦。这么多年,虽然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日子依然贫穷。村里有村民3000多人,好多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没办法,家乡太穷了。我现在也说不上来究竟还有多少村民在家。”
事实上,与西湖村相邻的蛟湖村村支书叶树锦也有类似经历:退伍转业、到处找工,甚至还到深圳打工,并亲眼目睹深圳30年的巨大变化,种种生活的艰辛与经历累积,大家对合作区就多了一份关注与热望。
“合作区是经过千辛万苦得来的,这对我们村民来说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希望合作区领导们能想尽千方百计,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千秋伟业!”老人家兴之所至,一口气说出四个“千”,字字句句,透出生活曾经沉重而艰辛的烙印。
“我的愿望?”老人家眯起眼睛,看着村委会门外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我希望5到10年之后,这里能像深圳一样漂亮,也能崛起一座现代城!老支书手里的淡淡余烟,随风飘向深圳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