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立创造信心和勇气.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如0.28和0.3谁大,我教学生从高位起一位一位比下去的方法,十分位上的3比2大,取么这个小数就大,但也有的同学立刻就想到0.3可以化为0.30元,那么0.30就比0.08大,虽然我觉得加0的方法可能麻烦一点,但想到加0后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所以,也支持他们可用其他的方法.并适当加以表扬这位爱动脑筋的同学,这样,当学生小有成绩时,辅以表扬,是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发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二、巧设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言是否生动、直观、有趣,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言应该富有情趣,富有吸引力,它可以使学生主动、迅速地进入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主动迅速地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恰当、生动、直观、有趣地设置导言,把学生引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为探究新知作好孕伏.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导语:一上课,教师拿一个闹钟,对同学们说:"听!是谁在催我们起床?"这时,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就连平时最好动的学生也目不转睛地看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这时,教师将闹钟开关开开,闹钟就发出了"快起床呀!快起床呀!"的闹铃声,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教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接着说:"我们工作,学习都有时间,你们愿做时间的小主人吗?"学生齐答:"愿意!"这时教师引入新课.这样安排导语,能激起学生"做时间的小主人"的强烈渴盼,为探究新知识创设了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三、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体会创新来自实践.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在教学 "用字母表示数"后,设计这样一道实践题:"学校在暑期组织教师前往北京进行七日游活动,无锡到北京的火车票为X元,教师在火车上和在北京每天的伙食费为B元,要在北京住宿5夜,每夜的住宿费为A元,在北京的旅游点的门票价和交通费共计为Y元,问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共需要多少元钱?"先请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写出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共需要多少元钱.学生很快能写出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需要钱的算式:2X+7B+5A+Y,在学生写出了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查找资料,估算一下每个教师前去北京共要用多少元钱?这样学生就会去查找无锡到北京的火车票价,去了解每天的伙食费和住宿费是多少元.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想像力在小学数学及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这个问题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是想像力在学生学习时的实践与运用.其二是想像力在教师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先说第一层意思,比如一名小学生在学数学时,他一般是先听教师讲,然后产生记忆和一定的思维活动,但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单一的,特别是做习题时,学生就会仅仅为做题而做题,至于有什么用,他们不会去考虑那么多,所以造成解题只是一种单一的方法和行为,此时,如果教师能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引导,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因为这是小学生们刚接触到的新知识点,他们对分数还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如果此时教师冒然讲述,学生们就会不消化,而教师如果能充分运用和发挥想象力,通过一些必要的教学模具和生活实践中大量用到的分数例子来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那样效果肯定会好的多.比如在制作教学模具时,教师可以发挥想象力拿一根直的小棍作分数线,把它们固定在白纸板上,棍子的上面贴一个鸭子的模型剪纸,棍子的下面贴两条鱼的剪纸模型,然后再向学生边演示边讲述,就会取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再比如可以在讲述时,让一些男生、女生作示范,把女生排在一边,把男生排在另一边,人数可以由比例灵活调整,中间放一张桌子表示分数线,以此来讲解分子、分母、分数线组成的分数,学生也会很容易接受,至于说到分数的实际应用,教师则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过生日与家人分蛋糕,过年过节与家人吃饭时,为大人倒饮料、酒水时各人所有的份额平均分配等问题,让学生们有了感性上的直观认识后,再去讲解分数的运算、比较等问题就不难了.
五、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创新意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则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了动画片:"小白兔装修房间"的故事情境,从小白兔房间的墙面和地面切出一部分,这时屏幕上出现主题图.首先让学生观察第一幅图案"墙面"图案是按怎样的规律进行排列的,再用课件展示,随着画面中图形的移动、闪烁,展示了移动变化规律的全过程.这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形成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贵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种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把数学学习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紧密结合.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会充满创造性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