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shbz 于 2011-12-20 22:29 编辑
汕尾地区食俗---吃“冬节蛤冬节圆”
作者 jshbz
吃“冬节蛤冬节圆”,这是汕尾地区民间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民俗。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很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要和亲人团聚,如果外出不回家,那就是不认祖宗的人,缺乏家庭观念的人。在当地有“冬节无回无牡(妻子)”的说法。 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所以在以前就有吃了冬节圆要被人们算加一岁的说法。 在冬节日的前一日下午或者晚上,各家各户要做“冬节蛤”,家里的大人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如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青蛙等等。大人往往会说,吃了小猫、小狗、小兔子的“冬节蛤” 孩子们会乖、顾家,吃了“小老虎”会虎虎生威,充满活力,吃了青蛙会跳得更高、更远。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他们和大人一起做,“冬节蛤”蒸熟之后又和大人们一起吃,一家人真是其乐融融。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在捷胜有“冬节夜长过枂”的俗话。许多人家利用节前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节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早上家里拜好众神和祖宗之后,家长就叫儿孙吃“冬节圆”,并讲一些吉利的话。捷胜民间有“吃了冬节圆大一岁”之说,俗称“添岁”。以前做“冬节圆”,家家户户要捣米成粉,所以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据专家考证,我国在汉代首次出现冬至庆贺仪式,人们将冬至称为“亚岁”,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所写的“亚岁迎祥,履长纳庆”,其中“亚岁”指的就是冬至。到了宋代,冬至还被定为“法定节日”,每逢冬至,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日,学生放假。以后历朝历代在“冬至”时都保留着吃“冬节蛤冬节圆”的民俗。 吃“冬节蛤冬节圆”这种民俗在汕尾地区一直保留到现在。
(写于2009年12月16日)并在“捷胜论坛”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