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国度。很多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蕴藏无数的可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半月,抛出它对下一步改革建议的全文,从狭隘的利益角度讲,也许不无趁机扩大知名度的嫌疑,因为它的报告11月初就会正式出版,吸引社会关注的目光,书籍就可能大卖。   但国研中心作为国家级的官方智囊机构,此时有意发表“383改革方案”,应该是得到决策层的首肯或默认的。聪明如你当然知道,“383改革方案”只是三中全会决议的决策咨询来源之一,但它的建议却契合了很多人对于新一轮改革的期许。   按照规定,全会的决议案不可能提前透露,但由于此轮改革关系到我国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将一些类似的改革框架以某种形式传达出来,有助于引导舆论的聚合度。因此,我个人的理解是,“383改革方案”是在为下周的全会议题预热。   好事者总喜欢猜测,真实的改革方案是怎样的。正如今年全国两会前,各种版本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满天飞。有一份堪称顶级的方案,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机构调整,却是出自一位大学生之手。好在那时还没有转发500入刑的司法解释,所以,那位学生啥事也没有。   很多方案或者说建议,只是寄托了民间的期望而已。理想的模式是将政府机构改革一步调整到位,但现实却必须一次次作出妥协。譬如,不少专家早就呼吁取消发改委的大量审批职能,但它巍然不动。连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后的名字也是一个也不能少。   以“383改革方案”为例,有人读了大呼过瘾,有人却觉得不够爽快。而哪怕未来的全会决议比这个方案更坚决更透彻,有些方面也是不可能动的。譬如,公务员养老制度与社会养老制度的并轨,我就不相信3-5年内能解决。更别说有专家一直批评的少数干部在医疗等方面享有的特权问题。   改革方案无疑是协商的结果。即便如此,由于不能反映所有人的意志,再完美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依旧会遇到执行力的问题。   房地产制度改革,虽然涉及几乎所有家庭,利益重大、关系复杂,却不能说是所有改革中最重要的,所以并不具有天然的优先权。同样,这项改革也存在实施阻力和可操作性问题。譬如,有人呼吁应禁止保障房尤其是公务员住房上市转让,将国家提供的优惠资源兑现为个人的巨额收益,这样的改革一定不会得到支持。   我愿意相信,“383改革方案”有关房地产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很可能会被三中全会接受。也就是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和房产税经过一定过渡期后全面推开。但我们将会看到,哪怕文件公布,真正付诸实施也需要较长的时间。   举个例子。北京市在今年3月提出“自住型商品房”的概念,10月份才公布今明两年的自住型商品房的建设规划,但购买条件等还没制定,估计要到年底。一年时间,也只是提出概念和完善设想而已。实施它就得等到2014年了。   而房地产制度改革是全国启动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省市。而改革方案着眼于全国,是纲领性、全局性的,还需要细化。明年上半年能细化完就不错了。   2014年可能会有少数城市进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2015年试点范围增加。而房产税,2014年-2015年仍将是扩大试点的时间。也就是说,虽然这两种改革对房地产市场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在未来两年这些影响还不会全面显现。   如果意志坚决、进展迅速,房地产这两种改革有望在2016年全面推开,稍有耽搁,就可能拖到2017年。在此之前,限购限贷政策不会轻易退出。也就是说,理论上2014年-2015年房地产市场还有望保持一定增长。但2016年-2017年则面临大转折,行业性的转折。   当然,这不过是猜测而已。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一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