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059|回复: 0

[深汕区] 好雨知时春满园--汪洋书记关怀指导深汕特别合作区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4 13: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雨知时春满园--汪洋书记关怀指导深汕特别合作区纪实

来源:汕尾日报 | 作者:刘彬 | 日期:2011年5月23日


  郑雁雄
  ◆引子
  大讨论催生新思维

  2008年春,由汪洋书记亲自倡导的一场思想解放大讨论在广东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个春雨如丝的早晨,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带领深圳市党政考察团来到汕尾,主要任务是考察深圳市重点扶持的仅为10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一经了解汕尾市土地如此之多(面积5271平方公里,粤东第一)、开发强度如此之低(9%)、海岸线如此之长(455公里,也是粤东第一)、距离深圳如此之近(高速公路1.5小时车程,高速铁路50分钟车程)之后,刘玉浦与深圳的同志当即提出,在汕尾最靠近深圳的鹅埠、赤石、小漠、鲘门四个镇拿出更多的土地,与深圳联手共建合作区,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

  ◆起航
  大问号变身新动力

  刚开始听到这一提议,汕尾的很多干部脑子里出现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么大的事,能行吗?
  2008年2月,刘玉浦同志随汪洋书记考察江苏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时候,向汪洋书记汇报了上述意向,得到汪洋书记的高度赞许。真正让汕尾的同志吃到定心丸的是,2008年8月6日,汪洋书记带领有关领导来到汕尾考察调研,在听取了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的汇报后,郑重作出回应:“建立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干好了,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城带乡,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省委、省政府支持深圳和汕尾进行这样一个特别的合作。”
  此话一出,会场马上异常安静,大家似乎预感到一件大事正在形成之中。汪洋书记接着提醒:“这种跨区域合作,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不但要在合作规划时认识要统一,将来在合作中遇到困难时仍然要认识统一,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还建议你们合作要有制度保障。”“要一次定夺,分步实施。”
  汪洋书记一席话,汕尾人豁然开朗了。市委书记戎铁文立即提出以“千载难逢、千秋大业、千方百计”的态度对待这一新生事物。两市立即建立起多层次、高规格的协调推进机制和一系列启动措施。短短一年时间的前期工作,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变身为深汕特合区首期合作区,中国泛华建设集团用BT模式投资30亿元打造园区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很快就初具规模。深圳市提供了全套规划设计支持,深圳市30个行业协会组织了数十次投资考察活动,数十家企业率先落户合作区。

  ◆借势
  老“尾巴”变身新汕尾

  2008年8月的那次讲话,汪洋书记还提出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判断。后来,这个判断成为促进汕尾实现历史性转变、给人们对与汕尾合作提振信心的重要力量来源。
  从1988年至2008年,汕尾建市20年,各项经济社会指标中,不少当了多年尾巴,被人戏称为“汕尾汕尾,尾巴的尾”。汪洋书记乍一看,没道理啊!躺在455公里海岸线上,经济形态却像山区那样落后?就在珠三角的大门口,经济却长期居尾?在作了实地调研和深入思考后,汪洋书记果断地说:“我看了,我听了,我作出的判断是积极的,就是,迎头赶上正当时,汕尾能够不当尾。”
  一个地区的发展转折点,往往在于遇到某一重要机遇,而政治人物往往是这种机遇的启动者。汪洋书记的两句话,汕尾人茅塞顿开,精神大振。市委、市政府应声出台了《汕尾市砍掉落后尾巴行动纲要》,提出“冲过去”口号,实施“弯道超车”战略。结果,到2009年底,正值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之际,汕尾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实现“砍尾”初步目标,一举甩掉人均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指标的尾巴,而国地两税、居民收入、农民收入、工业用电量、高中入学率等指标增幅则居全省首位。2008年到2010年,3年GDP年均增速16.7%,连续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2010年人均GDP达到2450美元,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理论,人均GDP跃过2000美元,将迎来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汕尾应了这种判断,昂首阔步,挺进快车道,成为与深圳深度合作最好的资本。

  ◆区位
  边角地变身桥头堡

  深汕合作搞特别合作区,最令深圳干部不解的是,为什么不是惠州抑或其他相邻城市而是汕尾?找相邻地区合作岂不更为省事?
  汕尾与深圳的互补性是显然的,其他市难以相比。这话虽是出自汕尾人之口,但也不无道理。深圳市与汕尾的关系,是特区带老区,珠三角带环珠三角,优化发展区对接加快发展区,海岸线延伸海岸线。同时具备这几个条件的市没有能超过汕尾的。如果与相邻的市合作,那只是珠三角内部的“富人俱乐部”,少了上述的很多重要意义。省委、省政府显然看出了这一关键点。2009年6月13日,汪洋书记在粤东(汕尾)现场会上详细分析:“汕尾处在环珠三角内环的区域,紧靠珠三角,比邻珠三角最有活力的东岸,珠三角东岸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四个市经济总量占了全省的60%,汕尾到东莞、深圳、惠州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处于东岸地区海岸线的第一延长线,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无论是从历史、现实的角度看,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看,都证明加快融入珠三角,是汕尾做大经济规模最现实的选择。”在几天后于汕头召开的粤东地区工作会上,汪洋书记明确提出“汕尾要加快融入珠三角,打造粤东地区通向珠三角的桥头堡”。在2010年1月省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黄华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汕尾加快融入珠三角”的重要指示。
  与此同时,国家、省、部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为此推波助澜。深圳沿海高速的开通,厦深高速铁路的开建,广州汕尾高铁的规划建设,珠三角交通管网相继延长到汕尾,全方位覆盖深汕特合区,汕尾到深圳缩短到一小时车程,进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而深汕特合区则更为便捷。
  在当今信息时代、地球平面化的今天,汕尾一个漂亮转身,与深圳之间几可连城。合作区看似飞地,实际上已经超越飞地概念,进入经济生活时空一体化的全新时代。汕尾,也因此具备了与深圳合作更为坚实的区位基础。

  ◆创新
  人情债变身新机遇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深汕特合区的问世也不例外。刚刚解决了区位问题,又传来深圳市重要领导交替的消息。人员更迭,此事是否能继续?从2009年以来王荣等深圳市新领导人与汕尾市多达六次的高层会晤和三次共同举办招商推介会来看,这个问题本不应成为问题。但毕竟汕尾是穷人傍大款,深圳会不会把此事当成人情债?不少对此事十分关注的人们多多少少滋生观望心态。
  在这个关键时刻,2010年1月31日省“两会”期间,汪洋书记特地在繁忙的会务中挤出时间听取汕尾市的汇报,为汕尾打气:“省里可以用适当方式,对这种特殊的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合作模式给予肯定,对这一特殊的产业转移合作园区给予认可。”
  而把“人情债”疑虑真正转化为“新机遇”的最具决定性事件,是2010年8月25日汪洋书记带领王荣、徐少华、刘昆等省和深圳市领导来到园区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汪洋书记在看到园区建设的勃勃生机后,高度评价深汕特别合作区“机制全面创新,规划科学大气,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已显魅力,广阔前景可期”。
  对于合作的意义,汪洋书记这样描述:“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探索建设,与横琴岛开发、中新(广州)知识城等一样,也是广东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重要举措、重要平台。”
  对于深圳的利益,汪洋书记一锤敲到点子上,“深圳1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支撑了30年平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GDP全国第一,堪称世界奇迹。现在,深圳的土地开发强度全省第一,到哪里去寻找下一个发展阶段呢?我看刚才汕尾同志的汇报及园区这两年的探索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到汕尾去,到特别合作区去,创新合作,互利共赢,谋求下一个30年的大发展。”
  汪洋书记特地给合作区定名“深汕特别合作区”。要求深圳、汕尾两市“一定要不负重托,如履天职,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对于园区的长效机制,汪洋书记从规律与责任两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规律方面,“合作模式要超越友情扶持,上升为互利互惠、互动发展,从单向产业转移上升为双方特别合作。”“要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努力创建全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特别合作区是对深圳汕尾都有利的事情,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双方在利益分配上达成共识,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才能使合作持续进行下去。”
  责任方面,“推进深汕合作,既有一个利益问题,但又不完全是一个利益问题,不能‘唯利是图’。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制度安排,也是相对发达地区的政治责任。”“只有发挥好这个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用制度的优越性弥补深汕两地在合作利益机制摸索过程中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巩固和保证合作的持续开展。”
  就这样,一个常规意义上的扶贫点、产业转移点,变成一种互利共赢的产业深度合作区,变成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示范区。

  ◆榫接
  纸上兵变身新热土

  汪洋书记2010年8月25日的这番讲话,被汕尾人称为“8•25”讲话。市委书记戎铁文称之为“重大日子、重大事件、重大机遇、重大考验”。
  确实如此,一个全新的合作落户在长期居尾的汕尾,确实是一种重大的考验。汪洋书记对此充分估计,耳提面命:“体制机制设计的水平有多高,特别合作区的发展质量就有多高。”“特别合作区作为新生事物,难在创新上,特别是制度的创新上,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先进的理念、更大胆的改革精神来推进,要善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希望深圳市与汕尾市一道,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在合作的改革发展上先行先试。”“机构要精简”,“授权要充分”,“要走市场化运营道路”,“要善于打破各种思维定势和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而率先打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发展新园区。”
  “省里面要加强指导和帮助,可以成立一个协调小组来协调,由刘昆同志负责。”汪洋书记从组织保障机制也作了考虑。黄华华省长则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讨论到合作区时指出:“深圳市要拿出大气魄,加快筹备和建设进程,为全省区域合作拿出高效率、高标准、高水平的创新示范区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则现场表示:“深汕合作区不是一般的扶贫项目,也不是一般的短期的双转移,要形成长期的区域协调合作,对全省乃至对全国要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推广意义。”
  值得庆幸的是,深圳、汕尾两市不负众望,仅用不足3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纸上谈兵”阶段。11月24日,在第16届亚运会汕尾运动员分村的闭村歌声中,深圳汕尾制度创新的报告递到了省委、省政府。
  市场是创新成败的试金石。市场、社会对这一合作区的反应如何,比合作区更受人瞩目。目前,深汕特合区已吸引了中关村(汕尾)科技园、灏芯微电子、信利4.5代AM-OLED、天洋太阳能光伏、雅芝TFT-LCD生产线、科亮特环保电池、恒兴水产科技、中恒药业基地等一大批项目入园。至2010年底,已落实入园项目49个,投资总额达563亿元。基于园区的发展势头,泛华建设集团进一步扩大投资范围,融资300亿元参与打造深汕特别合作区基础设施。
  根据特合区的规划,未来20年,将发展成为包括高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在内的现代产业基地,到2020年成为超过2000亿元GDP的重要增长极。到2030年深圳特区建立50年大庆时,实现包括工业、科技、教育、物流业、服务业、新城区在内的总部经济与基地经济一体化,GDP将超过5000亿元。

  ◆尾声
  汕尾人争当排头兵

  2011年1月23日,又是一个春天。这天,汪洋书记出席了省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汕尾代表团的讨论,在高度肯定了汕尾“人心齐、势头好、有潜力”的同时,提出了“快马加鞭,乘势而上,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的全新要求。这要是在前几年,汕尾人也好,外地人也好,肯定都懵了。但这次,汕尾人却成竹在胸,底气十足,接连召开全市三级干部大会、全委会、政府全体会议,出台《争当排头兵行动纲要》,厉兵秣马,决意以深圳特区精神建设好特别合作区,以当年彭湃红色崛起的气势谋求当今老区的蓝色崛起。关注汕尾的人们都十分明白,这既是汕尾3年来成功砍尾带来的底气,更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带来的底气。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汪洋、黄华华、王荣、刘玉浦、许勤等省和深圳市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关怀下,正悄然迎来百花争妍、满园春色的新时代。

楼主热帖
[站务管理] 你好,申请把这帖子删了,这图片时间有所问题
[三唯论点] 深汕特别合作区这块土地究竟属于汕尾还是深圳
[城事报料] 关于举行“彭士禄同志追思会”的告知。
[城事报料] 强烈要求海丰县委县政府公开1.4亿元都用在什
[城事报料] 海丰母亲河龙津河:是在清淤还是借清淤之名偷
[三唯论点] 关于违建楼盘的拆除,先要做到让老百姓心服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