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妈妈总有操不完的心,爸爸却觉得一切正常;妈妈积极给孩子找幼儿园,爸爸却觉得哪个都一样;孩子成绩下降,妈妈心急如焚,爸爸却没啥反应;妈妈觉得不该给孩子吃快餐食品,爸爸却觉得少吃点不会有影响;妈妈觉得应该多看些育儿书吸取专家经验,爸爸却觉得孩子成长顺其自然就行……于是,家庭大战一触即发。妈妈和爸爸都说为了孩子好,为什么却总在育儿问题上起争执?夹在中间的孩子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妈妈,你不要和爸爸吵架了”,一天晚上,3岁多的果果突然跟妈妈这样说。这让果果妈意识到,一个多月前夫妻俩因为女儿教育问题引发的争吵给孩子造成的不安全感还未消除。
那天晚上,果果妈指责果果爸对孩子关注太少,回到家不是看手机就是看电视,夫妻间爆发了严重的争吵,果果爸甚至愤怒地摔东西。这时,正在旁边玩的果果突然笑起来,“那种笑声很刻意,像大人掩饰尴尬的笑,让人觉得害怕”,果果妈顿时意识到,“争吵吓到她了,我赶紧把女儿抱去卧室,并跟她解释说,爸爸妈妈吵架不对,跟她没有关系”。虽然,果果妈会刻意减少与丈夫的正面冲突,但她发现,由于内心对丈夫在育儿方面的不满,自己常常控制不住会将负面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父母为什么会争吵?
“综合诸多调查和临床经验,妈妈们通常希望极尽所能地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帮助他们,甚至想超前教育。一旦未能如愿,妈妈们就会紧张不安,唯恐孩子落后。然而爸爸们却认为,孩子的成长教育任其自然就好。最终,爸爸们被贴上了‘漠不关心’的标签。”韩国儿童教育界著名专家、专业儿童心理医师吴恩瑛博士在《养孩子,我们可以不吵吗》一书里这样写道。
亲子阅读推广人、爱贝乐亲子图书馆的创办者陶小艾接触过很多家庭,她发现,在孩子到底是散养还是应该按照书本来养;孩子入园时,到底是公立传统园还是私立高档的幼儿园等问题上,夫妻双方往往会意见不同,“妈妈普遍比较精细,而爸爸则是粗放式的。”
“无论夫妻双方交流得多么好,要想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没有一点分歧似乎不太可能。” 亲子教育专家沈佳慧认为,这是因为夫妻双方的家庭教育背景不同,有孩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沟通障碍,如夫妻关系不够融洽,彼此的缺点也会带给孩子。另一方面,养育孩子的价值观不同,妈妈很担心,爸爸觉得一切都好;妈妈不仅因为孩子的生长发育而闹情绪,也会因为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多陪伴的时间,没有安全感而焦虑。爸爸则缺少对妈妈的体贴,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让妈妈感到不满。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达分歧
“这些分歧应该尽可能少,而且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来,因为这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沈佳慧提醒。
陶小艾说,这种负面影响首先表现在情绪上,“年龄小的宝宝更易受到伤害,让孩子会有情绪不稳的情况,从而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能力”。其次,会让孩子有罪恶感,他们会认为争吵因自己而起,如果父母在吵架中不时提到孩子,孩子的心理会更有压力,严重的还会影响其性格发展,有些印象可能需要用一生的努力去抹平。而且,在不断的争吵中,孩子所建立起来的解决问题的模式也是争吵的,激烈的。
同时,如果夫妻之间经常因为孩子的教养问题而起冲突,那么无形中将破坏家庭的和谐,将子女问题演变成发泄对另一半不满的方式。
“不幸福的父母,不幸福的夫妻,不幸福的人,很难养育幸福的孩子。”沈佳慧说,不要让父母的爱、父母的不安,过度的管制和干预,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负担。
■ 妈妈困惑
1 如何面对“漠不关心”的爸爸
“他从不陪孩子玩,回来就看电视或上网,也不辅导孩子功课,但只要孩子犯了错,他就会冒出来,给孩子一顿教训。一说商量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又说不管。”徐女士一肚子苦水。她觉得丈夫对育儿知识一窍不通,而且完全无视教育话题,并认为孩子做得不对,就打屁股解决。
【专家点评】
如果父亲失职,我决不会这样说,我一切都会看孩子在感知父亲的做法后是什么样的情形,我会引导父亲去等同地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太重要了,孩子未来成长中所有模式的建立,比如对父母的情感,解决和朋友间的问题,甚至将来对待爱情等,都会受到家庭影响,更会受到父母感情的影响。
这位爸爸的漠不关心,是极度乐观主义造成,显然他不懂得养育之道,以及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徐女士可以试着了解一下孩子爸爸的童年经历,是否也存在问题,直面他心底的不安才能解决问题,找到爸爸身上的短板,不要争吵,学会互补。
父母双方没有存在感的争执,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需要很久才能修复,甚至会造成孩子将来人际交往的问题。
2 如何面对“过度迁就”的爸爸
吃饭时间到了,乐乐玩得不肯好好吃东西。妈妈要管教,爸爸却说:“随她去吧,小孩子饿了就会吃的。”结果,乐乐不吃饭,吵着要吃巧克力和冰淇淋。妈妈当然不会允许,爸爸却说:“乐乐先吃巧克力,吃完把饭也吃了好不好?”孩子认为爸爸是救星,妈妈什么都不让吃,是坏妈妈。以后每当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乐乐都向爸爸求救。
【专家点评】
不要小看孩子,孩子很快会明白家庭中各种关系以及各个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收起一方擅做主张的做法,夫妻双方一定要在育儿时加强交流,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希望如何去解决问题。其实吃饭不难,难在吃饭背后隐藏的问题,比如孩子是真的不喜欢吃饭,还是遇到其他吸引他的事情,抑或孩子只是想试探父母。
一方面,父母要自律,重视餐桌文化,以健康的方式饮食。示范对食物的自我克制,父母首先要做榜样,注重按时就餐,不要到了吃饭时间,爸爸还在玩游戏看电视,忽视就餐礼仪。另一方面,要想孩子喜欢吃饭,爸爸妈妈要口径一致,不要给予孩子压力,就会促使孩子发生改变。
该贴已经同步到 老知青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