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04|回复: 0

[学习交流] 语文考试解题技巧之语言表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9 19: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扩展语句:
1、思考角度:
(1)语法:从定语、状语、补语,分句、复句增加语言层次。
(2)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使之具体生动形象。
(3)表达方式: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答题步骤:(1)读懂题意。(2)确定重点。(3)调动积累。(4)借助修辞。(5)注意立意
(二)压缩语段
1、基本方法:
(1)新闻抓导语;(2)概括抓特征;(3)描写抓对象;(4)议论抓观点;(5)推理抓结论;(6)信息抓关键词。
2、注意事项:
(1)准确筛选文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丢失。
(2)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冗余信息,以保证语句简洁。
(3)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恰当地使用代词、过渡性语句以及表示相通、相同、相反的词语(如“同样”“相反”“否则”等)。
(三)句式变换
1、基本方法:
(1)认真审视题目要求,明确做题的“方向”。
(2)仔细分析原句的特点,包括:句式特点,分句间关系,句子结构特点等,为变换句式打下基础。
(3)依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的结构。
(4)改后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改后的句子是否规范。
(四)仿写:
1、基本技巧:先死后活,绕例构思。
2、答题步骤:
(1)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
内容上,仿句要集中反映文段的整体内容;句式上,要与例句相同;结构上,要与例句一致;写法上,要善于联想、想像。总之,应做到形神兼备。
(2)认真分析原句或例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意与原句句意一致。
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要写并列关系的复句,冒号表示总括。
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
④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
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
3.组织好语言。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与例句一致,注意上下文的照应。
(五)修改病句
1.找主干,理枝叶,发现并删除赘余词语。2.分析句间关系,发现并删除重复多余的词语或语句。
3.把握文段主旨,发现并删除游离中心或话题之外的内容。4.恰当地运用省略和指代。
5.恰当地对某些内容进行概括或合并。6.防止误解,避免歧义。
(六)简明得体
1、简明:简:仅留下不得不留下的语句。明:删除重复,修改歧义。
2、做到语言简明,要注意两点:①推敲语句,无冗余信息;②用语规范,无歧义理解。
3、得体:礼貌、谦逊、不伤人(心理、感情)。
4、做到语言得体,要注意六个方面:
(1)对象。因人而言;(2)场合。因地而言;(3)语体。(4)礼貌。主要注意两点:一是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貌用语,例如:看望别人说“拜访”,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退席说“失陪”,求人帮忙说“劳驾”,请人指点说“赐教”,赞人见解说“高见”等;二是注意用准谦敬词。谦词只用于自己,敬词只能用于他人。
(5)目的。因事而言(6)方式。直接或间接,含蓄或委婉。恰当选用褒词、贬词、中性词。
(七)准确鲜明生动。
准确表达要注意三个符合:①符合情境;②符合语法、逻辑:③符合对象。
表达鲜明要注意三个恰当:①恰当选用词语;②恰当选用句式;③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表达生动要注意三个“要”:①要使用描绘性的词语和具体形象的写法;②要多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格;③要倾注自己的主观感情。
(八)图文转换题
1、基本原则:
图:一般要求是概括主题或寓意,所以关键是抓住特征透过表面思考本质。
表:一般要求是从数量变化中得出结论,注意纵比横比数据,再归纳。
答题注意:扣住图表内容和问题注释、要求来回答,千万不要光凭自己的知识下结论。如果结论要求两点,就要看看是否需要进行深层的归纳,表层归纳直接取材于图表本身,深层一般是归纳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2.答题模板:
(1)表文转换类解题思路:
①注重整体阅读;②重视数据变化;③注重图表细节;④把握考题要求;⑤简要归纳概括。
(2)徽标类解题思路:
①观察表象(徽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抓住特点。
②围绕主题(哪一项活动、哪一个组织、哪一件物品的徽标),展开联想。
③分析寓意(图案的某个部分体现何种意义),文字表达。
(3)漫画类解题思路:
①审读画面,观察画面构成要素。②合理想象,丰富画面信息。③类比联想,探究画面寓意。
(九)串台词的基本方法:
1、内容上:突出主题、把握基调。2、形式上:承上启下,上串下联。
3、写作时要善于抓特点、抓特色,用名人轶事、诗词歌赋、想象修辞等来增加文采。
(十)新闻衔接词写法
1、审清题干要求;2、分析新闻内容;
3、找准衔接点:(1)词、句的衔接(2)逻辑衔接:类别、性质、对比、联想;(3)情感衔接;
(4)点评衔接
4、语言选择:(1)用口语;(2)用短句



楼主热帖
[校园文化] 2015年广东高考报考条件
[校园文化] 2015年广东高考报名程序
[校园文化] 2015年广东高考报名注意事项
[校园文化] 2015年广东高考报名12月1日开始
[校园文化] 李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
[校园文化] 《离骚》与《屈原列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