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56|回复: 0

[学习交流] 教案、说课稿例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5 09: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 讨论 点拨

教学构思:以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为线索结构全课,以“一曲悲凉的颂歌”为课时主题。

教学重点:散文的形和神

教学难点:散文的景和情

教学媒体:投影机(备用录音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语设计

1. 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唱几句歌:“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蓑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一个城市呢?对,北京。(歌曲可以放录音代替)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他写得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球。大家知道,北京市我们国家的首都,地理上也曾是几个国家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3.上课之前,我已经把自读提纲印发给了大家,并让大家做了充分的预习和准备。下面,我们就以自读大纲为依据,来欣赏和分析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一)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答:味。(板书)

教学设想:

1)此问题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八处之多。

2 )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二)读一、二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教学设想:

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三)读三至十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古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叙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叙来记叙的?

答:既不是以时间为叙,也不是一空间为叙,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大多在文字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我们读起来却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教学设想:

1)此题意在引起学生的争论,故意以选择问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

[FS:PAGE] 2)通过争论,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

3)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可在讨论前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一:

秋花——色

秋槐——形

秋蝉——声

秋雨——味

秋果——实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答: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落寞,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闲韵,秋实也是淡绿和为徽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官方面来讲,这是景物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固有的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者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者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者会选什么样的景物来抒什么样的情。

教师总结时,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二:

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教学设想 :

1) 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2 )分析此课,与导语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很多,但歌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四)读第十二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答:应该是:足见有感情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教学设想 :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可提出几句让学生进行分析辨析。如:

1)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也总是关于秋的不忍,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2)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3)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到得到底。

1)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2)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3)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

(五)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那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概括。

答:味。(板书)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教学设想:

1)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辨别能力及理解能力。

2)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就是“味”。

3)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三:

(六)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答: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一首悲凉的颂歌。(板书)

教学设想: [FS:PAGE] 此题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辩论,教师总结时可以套用“含泪的微笑”,总结出“悲凉的颂歌”这个课时的主题。

三、结语设计

1. 教师唱《前门情思大碗茶》的后几句: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是为什么,为什么那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也可放录音代替)

2.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给我们的故都的秋味也早如大碗茶的香味儿一样传遍了天涯!

四、练习设计(略)

附:《故都的秋》板书设计

一曲悲凉的颂歌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味

五、教后记(略)               

例文分析

这是一篇教学设计详案,内容完整、线索清晰、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本篇教案的“亮点”在于它的七次“教学设想”,真正体现出一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作者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没有简单写出一种思路和标准答案,而是围绕题旨设想了学生思维的多种可能,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出了充分的空间。我们倡导教案“流白”,即是要求教案的书写在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表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这样的教案能够在备课和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的思路,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本篇教案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口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地位和作用:
《口技》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本文记叙了一个善于口技的艺人在一场宴会上表演了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再由睡到大呼及经历火灾现场的故事。本单元以说明文为主,而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因此本课有着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和写作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初中学习文言文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除了要象阅读现代文学一样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写法外,还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古代语言。因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体会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2.    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积累文言文词语。
3、教学重点:
《新课标》中要求初中学习古文以掌握字词意思为主,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因此分析本文的语句,积累词语是本课是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本课内容是由口技艺人的表演和观众反应展开的,所以,分析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           说教法
根据本文情节跌宕起伏的情况,本课教学方法有:
1.    朗读法:这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加上本文情节生动,朗读既能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也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
2.    演示法:采用多媒体播放口技表演,既能让学生对口技这一艺术初步认识,又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使印象更加深刻。
三、        说学法
1.    诵读法:学习古文,是经过千百年沉积而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学生学习古文,重在积累——积累词汇、精彩的句子、诗文,在积累中学习汉语的腔、调、韵,在积累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因此诵读法是学习本文的不可或缺的方法。
2.    勾画圈点法:既让学生积极读书,勤动笔墨,在动笔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将本文的生字词掌握,加深记忆。
3.    观察法:让学生在观看有关《口技》的光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让本文的教学活动更加顺利有效。
四、            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口技艺人一般是用嘴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表演惟妙惟俏。不知同学们见识过没有?如果没有,那么今天我们一同来见识一下《口技》,看看有多精彩?” 然后播放光碟,让学生观看口技表演。用形象的视频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让本文的教学活动更加顺利有效。
2、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初步扫清字词障碍。
3、读课文,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①    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听读
②    全班一起齐声朗读
4、提出问题,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复述口技艺人表演了什么故事?
5、布置作业,让学生落实生字词和为下节课做准备
①    抄写生字词
②    预习第2、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
学生朗读第2、3、4自然段
二、分析第2、3、4自然段,设置以下问题来解读课文的主要内容
1、文章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说明故事中时间的推移的?
2、文在描写声音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3、课文的高潮是第4自然段,那么第三自然段的描写可否省略?为什么?
三、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让学生体会口技艺人的高深之处,具体如下:
1、指名分别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2、思考:这两段都写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为什么要这样重复?
四、分析文中侧面描写的写法,这是学习本文的描写方法的重点
1、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通过描写什么来衬托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2、文中是通过哪些词语来描写观众的反应?
五、板书设计
     从文章中描写口技的时间副词、拟声词、形容词来总结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如下: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
未几、忽、俄而、忽然         时间短
梦中惊醒
渐入梦乡                    声音多         
火场
                                                精彩的表演
   
     一桌、一椅、               道具少
     一扇、一抚尺
     伸颈→微笑→意少舒
→无不变色离席              反应大


楼主热帖
[校园文化] 2015年广东高考报考条件
[校园文化] 2015年广东高考报名程序
[校园文化] 2015年广东高考报名注意事项
[校园文化] 2015年广东高考报名12月1日开始
[校园文化] 李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
[校园文化] 《离骚》与《屈原列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