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3)
● 于泽远
北京
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日前公布的中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3月,中国共有46万5000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较去年同期增长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
2010年,中国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更有196万多对夫妇劳燕分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离婚率已超过三分之一。
“新离婚时代”来临
《人民日报》昨天引述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一筠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环境变化对婚姻家庭发起的挑战,中国的“新离婚时代”已经来临。
离婚率提高,反映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给个人生活带来更多选择机会与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人际矛盾与情感风险。
1949年中共建国后,中国婚姻经历了30年的超稳定阶段,改革开放后离婚率明显上升,近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更进入动荡时期。统计数据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离婚人数和离婚率持续上升,近五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
“30多年前,传统的婚姻模式是‘经济合作社’和‘生育共同体’,加上‘好人不离婚,离婚没好人’的观念和大杂院式的群众监督,外在纽带对婚姻的稳固起着巨大作用。”陈一筠说:“那时候,结婚是一生的大事,一辈子就一次。从来没想过结了再说,不行到时再‘跳槽、换届、优化组合’。”
“如今,男人有小金库,女人有私房钱,谁也不再离不开谁。一般家庭只有一个子女,血缘维系婚姻的纽带也脆弱了。”陈一筠认为:“更重要的是爱情观变了。今天的电影和流行歌曲在传播什么?‘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过去说不清楚,组织上要给你调查清楚。现在商品经济的价值观念渗入婚姻家庭,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再追求天长地久。一个人有了婚外情,只要不去贪污、受贿,就没有人追究,成隐私问题了。”
陈一筠认为,中国的婚姻趋势发生了与西方国家趋同的现象。上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了“性自由”、“家庭革命”等社会文化浪潮,包括同居文化、不结婚文化、不生育文化、离婚文化,追求更方便、更自由、更快乐的生活方式。上世纪70年代末,这股思潮“东渐”中国,“给我们这个号称世界婚姻最稳定的国度带来巨大变化。”
从年龄结构看,22岁至35岁人群是离婚的主力军,36岁至50岁年龄段是婚姻平稳期,50岁以上人群的离婚率又迅速上扬;从教育背景看,学历高低与离婚率高低成反比,学历越低,离婚率越高,学历越高,离婚率越低。
《人民日报》报道,不仅“80后(1980年后出生)”的婚姻多生变故,他们父辈一代的婚姻也亮起红灯。“现在孩子大学毕业可以自立了,家庭责任已经完成,不再彼此凑合了。”
北京宏健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文旭说,他代理的离婚起诉案中,中老年人约占三成。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两性问题专家李银河说:“过去,一位教授娶一个农民,一样过一辈子。今天,婚姻家庭的凝聚力发生转移,更多关注夫妻心理和谐、文化般配、性生活的满意。”
李银河认为,中国正在通过几代人完成核心家庭转变,即以亲子关系为轴心转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在以往家族主义浓厚的空气里,婚姻起着父母侍奉、宗族承继的功效,而在“核心家庭转变”过程中,夫妻双方的感情越来越为个人所看重。
陈一筠说,现代婚姻更多的是靠情感、文化和性等内在纽带来凝聚夫妻,这样的婚姻关系被称为“心理—文化共同体”。与传统婚姻模式相比,它文明得多,进步得多,但也脆弱得多。另一方面,社会交往的扩大,文娱场所的开放,异性结识和沟通的机会增多,使婚外情成为婚姻的最大“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