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中国足协证实在上周中甲联赛保定容大主场与武汉卓尔赛后,裁判员休息室被突然断电,4名当值裁判被10余人殴打致伤。中国足协已责成赛区对此事件严肃处理,并要求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当值主裁黄翔在下半场补时阶段判给客队的那粒点球客观上成为了“容大退赛”及裁判遭殴打的诱因,这个点球判罚对与错还有待专业评判,但足协重申,竞赛规则赋予裁判在场上的权威不容挑战,绝不允许以围堵、谩骂甚至诉诸暴力的恶劣行为对待裁判员。
与此同时,如何提高国内裁判判罚的准确度也成为近来热议的话题。中国足协承认正在探索建立职业裁判的可行性,而足协裁判办结合目前国际重大赛事视频助理裁判的试验,也已着手草拟使用“鹰眼与视频助理判罚技术”的可行性报告,不过由于此举一旦被推出将构成对足球比赛人为判罚原则的颠覆,国际足联在论证过程中也格外谨慎。国内职业联赛会不会因为错漏判频发而放弃“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入高科技手段助力判罚呢?
点球判罚引发各方争议
容大与卓尔比赛结束后,时任容大俱乐部董事长孟永立在球场新闻发布厅内痛哭流涕,随后宣布“容大退赛”。以主裁黄翔为首的4人裁判组在场地内外受到了围堵、指责。此后裁判休息室于当晚10点半左右被突然停止供电。晚11点10分,10余名人员冲进休息室对4名裁判进行了殴打,导致4人头部、腰部、腿部受伤。
中国足协新闻发言人黄诗薇昨天表示,足协裁判部门已经对本场比赛的裁判执法进行了技术评议。虽然补时符合判罚规则,但那粒点球判罚还是引发了包括裁判委员会专家评议组在内的各方的争议。而从近几个赛季国内联赛违纪事件来看,裁判的争议判罚常常是违纪事件的“导火索”。
争议判罚靠新技术解决?
争议判罚实际上也是整个国际足坛共同遭遇的难题。国际足联近年来在大赛成功试用门线技术之后,大力提倡“让科技进入足球世界”,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比赛判罚的准确性。全新视频助理裁判技术(VAR)今夏先后在韩国世青赛以及俄罗斯联合会杯上的试用正是响应这一倡议下的结果。在刚刚落幕的联合会杯上,国际足联为了配合该技术的使用,特意从各大洲足联精挑细选出8名顶级裁判担任该设备的“第一执行人”,其中就包括亚足联金哨伊尔马托夫。
但遗憾的是,视频助理裁判技术在本次杯赛的应用并不理想。在小组赛德国队与喀麦隆队比赛第62分钟,喀麦隆队马布卡对埃姆雷·詹亮鞋底犯规,但当值哥伦比亚籍主裁判罗尔丹在观看VAR图像回放后,仍将红牌错给了喀麦隆队另一名球员夏尼。和门线技术仅针对“进球与否”判罚不同,VAR可能涉及到比赛过程中多个细节,由此造成的间断导致比赛不流畅,精彩度下降。
而VAR技术对于那些不慎出现失误的裁判员也构成了相当的心理打击,加剧了当值裁判组判罚的压力。国际足联几天前还将巴西人里奇、巴拉圭人卡塞雷斯、布隆迪人比卢姆萨胡3位原计划执法联合会杯决赛的VAR系统操控裁判临时换成了3位欧洲裁判。对于这样的安排,外媒的解释是,南美裁判对于VAR技术普遍排斥,认为此技术破坏了足球比赛判罚以人为本的原则。
中国足协引进VAR难度更大
在上周末长春进行的中超阶段总结会上,足协裁判办主任刘虎用一系列数据证实,足协已有意识加大对出现严重判罚失误的裁判员的处罚力度。虽然裁判判罚出现争议并不能成为任何联赛从业人员违规违纪的借口,但伴随着争议判罚增多,外界对于裁判的批评也在加剧。近几个赛季,中国足协已效仿国际赛事给中超裁判员配备了无线对讲设备以及罚球喷雾剂,但受人整体执法水平的局限,错漏判仍此起彼伏。那么中国足协会不会像国际足联那样引进“鹰眼”门线技术或视频助理裁判技术呢?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从今年4月下旬开始,足协裁判办就已开始草拟“鹰眼”及VAR在国内赛场启用的可行性报告。不过,类似技术的试用与推广必须征得国际足联同意。而VAR技术能否在明年俄罗斯世界杯正赛中被广泛使用,还需要国际足联理事会明年3月表决来决定。即便这一动议被通过,中国足协欲推行也面临着相当的难度。因为VAR设备引进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单套设备的费用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此外,系统不仅需要由专人在赛场边上操控,还需要由整个团队在后方收集、整理、传输数据,一般来说单场比赛的VAR设备操控团队需要至少4人。而这些人员除需要熟谙技术操控之外,还需要懂球,这也是国际足联指派8名顶级主裁担任联合会杯VAR设备场边操控员的原因。
就目前中国足协在册裁判来看,可供调配的优秀裁判员非常稀缺,又如何及时补充人员参与VAR设备的操控呢?即便人员、资金到位,执裁理念能否突破也很关键。既然人为判罚是足球比赛的魅力之一,那么引入高科技手段助力判罚,就是对人为判罚的某种否定,中国足协要不要紧跟世界潮流,真的需要好好思量了。文/本报记者 肖赧
信息来源:其他
|